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对策探讨
2019-09-10纵瑞艳
纵瑞艳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培养中的目标性监测与检测假阳性控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检测阳性病例中假阳性出现原因,于2018年1月开始对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对比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前后检测效果。结果:干预前假阳性率18.0%,病原菌包括人葡萄球菌8例、溶血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头状葡萄球菌1例、假丝酵母菌属1例;干预后假阳性率2.0%。干预后血培养假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样本采集及检测过程,通过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能有效降低采血过程的违规操作行为,降低血培养假阳性率,该管理方法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标本;目标性监测;假阳性控制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血液疾病的诊断中常用方法为血培养检查。但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中,血培养的假阳性情况也相对较高,可能影响到诊治的效果。因此,临床要求通过进行目标性检测以加强对新生儿的血培养工作[1-2]。为系统性探究在新生儿血培养当中假阳性的出现原因与应对策略,本院于2018年1月开始进行对血培养过程进行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研究以探讨新生儿血培养中的目标性监测与检测假阳性控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前(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100例新生儿血培养结果阳性病例,2018年1月开始对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100例新生儿血培养结果阳性病例。研究共纳入200例血培养病例。
1.2方法
1.2.1血培养检查
应用VITEK 2-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梅里埃,法国)对样本进行细菌鉴定。对血培养检查的假阳性评定标准: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版)进行诊断,血培养检查假阳性样本不满足病原学的诊断条件,同时与血流感染临床诊断结果不相符。
1.2.2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与假阳性控制
2018年1月开始对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具体包括:(1)完善血培养的采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穿刺采血前,需对穿刺处局部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减少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要求采血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落实手卫生制度,并且佩戴好医用手套,同时需针对血培养瓶的胶盖等进行全面消毒;在对患儿进行穿刺采血过程中,需坚决避免直接与穿刺点接触。(2)加强对采血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定期组织采血工作人员参与专家报告、讲座及研讨会等,对采血人员系统化进行培训,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向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新生儿血培养样本的正确采集技巧及样本运送标准,注重介绍血培养过程中常见可能引发检测假阳性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同时需注意加强进行穿刺技能操作的技术培训,定期对采血人员进行技能考核。(3)加强血培养的目标性监测。全面监测血培养各环节质量与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并反省血培养标本污染原因,组建血培养质控小组,及时针对存在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加强对血培养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控制血培养检测的假阳性率,提高血培养临床诊断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进行血培养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前后检测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血培养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前后血培养假阳性率对比行x2检验,P<0.05表示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干预前(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100例阳性样本,其中假阳性样本18例,假陽性率18.0%;18例假阳性样本中,病原菌包括人葡萄球菌8例、溶血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头状葡萄球菌1例、假丝酵母菌属1例。干预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100例阳性样本,其中假阳性样本2例,假阳性率2.0%,包括表皮葡萄球菌1例、人葡萄球菌1例。干预后血培养假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见表1。
3讨论
1.2.2血培养假阳性原因分析
针对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前检测阳性样本展开分析,研究认为,血培养假阳性病例主要受条件致病菌影响,其中,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占比较高,血培养假阳性样本与条件致病菌在机体表面皮肤黏膜作用相关,此类致病菌易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造成标本污染,从而导致检测假阳性结果[3-4]。此外,若采血护理人员在采血过程忽视进行无菌操作,则可能导致在皮肤消毒、血培养瓶的胶盖消毒方面造成违规操作,从而对血样本造成污染。研究干预前假阳性率18.0%,病原菌包括人葡萄球菌8例、溶血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头状葡萄球菌1例、假丝酵母菌属1例;针对于假阳性出现原因,于2018年1月开始对血培养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结果显示,干预后假阳性率2.0%,干预后血培养假阳性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在对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样本采集及检测过程,通过针对性目标性监测和假阳性控制能有效降低采血过程的违规操作行为,降低血培养假阳性率,该管理方法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覃凌,王慕云. 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目标性监测与假阳性的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81-83.
[2] 梁立东,张志芳,马海佳,等. 降低新生儿血培养假阳性率的持续改进措施效果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16,38(7):650-651.
[3] 杜学娜,张岩,董爱英,等. 目标性监测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分析及病原菌研究[J]. 中国综合临床,2016,32(7):590-593.
[4] 曾蓉,王薇,王治国. 常规血培养污染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6):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