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学表达”

2019-09-10徐如松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儿童教材

徐如松

《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1928年的《教育杂志》。倪焕之作为叶圣陶先生塑造的主人公,其一言一行无不反映着作者的教育思想。

“非有理想不可”

当一个木匠,做一张桌子或者一把椅子,是用不着理想的;当一个泥水匠,只要把一块块砖头叠上去就是,也用不着理想。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样培养?这非有理想不可。当教师不能单为了养家糊口,如果单为了养家糊口,那么三百六十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何必要让学生们陪着你作无谓的牺牲,耽误他们的前程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教师满腔热忱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是当好教师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认为,当教师不在于是否科班出身,“我的意思,专门不专门,学过没学过,倒没有什么大关系,重要的就在这个‘嗜好’。要是你嗜好的话,对这事业有了兴趣,就是不专门,也能够胜任愉快。小学校里的功课到底不是深文大义,没有什么难教。小学校里有的是境遇资质各各不同而同样需要培养的儿童,要同他们混在一起生活,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就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事。假如不是嗜好着,往往会感觉干燥、厌倦”。这里的“嗜好”,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对儿童满腔热情的关爱。换句话说,爱是教育的唯一法则。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第一要认识儿童”,“要认识儿童,就得研究到根上去。单就一个一个儿童看,至多知道谁是胖的,谁是瘦的,谁是白皙的,谁是黝黑的,那是不行的;我们要懂得潜伏在他们里面的心灵才算数。这就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等等的范围。人类的‘性’是怎样的,‘习’又是怎样的,不能不考查明白。明白了这些,我们才有把握,才好着着实实发展儿童的‘性’,长养儿童的‘习’,同时浓厚的趣味自然也来了”。认识儿童,就是把教师全部的爱倾注于儿童,不但要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儿童,还要研究到儿童的“根”上——就是要研究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越研究兴味越好”

倪焕之的同事——徐佑甫老师,他的教龄已有十四五年,一直坚持着“商店论”。在他看来,“学生是顾客,教师是店员,某科某科的知识是店里的商品。货真价实,是商店的唯一的道德。至于顾客接受了商品,回去受用也好,半途丢掉也好,甚而至于才到手就打烂也好,那是顾客自己的事,商店都可以不负责”。他就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教他的国文课:钻研教材,充分备

课,对字词典故都要查找到出处,遇到疑惑就翻查《词源》;上课十分卖力,讲解、发问、板书,大容量高负荷地训练;认真批改每一篇学生作文,遇到实在看不下去的,“不惜完全勾去了,依自己的意思重写上一篇”。

叶圣陶先生否定了徐佑甫老师的“商店论”。他认为“兴味好越要研究,越研究兴味越好。这是人生的幸福,值得羡慕而不是可以侥幸得到的”。他把只教书不研究的教育生活比作“地獄”,是人间最乏味的事情。众所周知,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不是简单的讲授法所能完成的。

徐佑甫老师的教学,不可谓不敬业,备课、批改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多好,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注重研究教学方法,须知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传授,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过程方法的养成。

“为儿童布置一种适宜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开源的”,应该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给予儿童;只能为儿童布置一种适宜的境界,让他们自己去寻求,去长养,我们就从旁给他们这样那样的帮助”。他批评“现在的教育太偏重书本了,教着,学着,无非是文字,文字!殊不知儿童是到学校里来生活的;单单搞些文字,就把他们的生活压榨得又干又瘪了”。

经过争取,学校终于办起了农场,校长委以倪焕之重任。倪焕之在此践行了他的新教育主张:“学习与实践合一,就是它的价值。而且,劳动把生活醇化了,艺术化了;试想,运用腕力,举起锄头,翻动长育万物的泥土,那个时候的心情,一定会喜悦到淌眼泪。”几个月后,倪焕之向他的初恋情人金小姐介绍了自己带领学生一起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这里的一切规划,像分区,筑路,造亭子,种这种、那种植物,不单是我们教员的意思,完全让学生们一同来设计。那意义是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开源的。源头开通了,流往东,流往西,自然无所不宜。现在一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那是传授的。教师说这应该怎样做,学生照样学会了怎样做,完了,没有事了。但是天下的事物那么多,一个人需要应付的情势变化无穷;教师能预先给学生一一教会吗?不能,当然不能。那么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培养他们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呢?那种能力培养好了,便入繁复变化的境界,也能独往独来,不逢挫失,这是开源的教育的效果。我们要学生计划农场的一切,愿望原有点儿奢,就是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按时令下种、移苗,就布置成眼前这样的格局。又相机事宜地浇水施肥,又把所做的工作所有的观察详细记载在《农场日志》。学生做这些事,那样地勤奋,那样地自然,那样地不用督责,远超过对于其他作业。”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点之一,小说《倪焕之》很好地反映了这个观点。倪焕之老师带领学生开辟农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强调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劳动的过程变成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把所做的工作、所有的观察详细记载在《农场日志》,这就是引导学生将劳动、观察、思维、书面表达等要素结合起来,这是坐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教授法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以农场为教室的教育,既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心情愉悦,又能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情,真是一石三鸟。

“为什么不自己编撰呢”

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进行了“自选文本”教学的探索,比如绘本阅读、群文阅读等,借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笔者走得更远些,开展了“自创文本”教学实验,发挥自身创作散文的特长,选择自己公开发表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主题的要求进行改编,然后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其教学成果获得了省二等奖。

无论是“自选文本”,还是“自创文本”教学,都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但也不能算崭新的探索,因为在《倪焕之》中,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了教材的“商业化倾向”。叶圣陶先生借倪焕之的心理活动道出:“(教材)为什么不自己编撰呢?最懂得学生的莫过于教师,学生需要什么,唯有教师说得清;教师编撰的教本,总比较适合于学生智慧的营养,至少不会有那种商品的气息。”“对于国文一科,学生所要求的技术上的效果,是能够明白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意。所以,适宜给他们作模范文的基本条件,就是表情达意必须明白通畅。”倪焕之偕夫人金小姐一起收集了很多文章,从内容、思想和表达形式三个方面选出合适的,编成“新教本”,他们认为自己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

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么这一思想在他的《倪焕之》中也能找到雏形。小说中,我们不难感悟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想、教师修养、教育和教学方法、教材改革等思想,处处表现出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叶圣陶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