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有差异,标准各不同

2019-09-10袁庆峰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丑化审美观华人

袁庆峰

聚焦热点

ZARA推出一套口红彩妆系列,官方曝出了一组华人女模特的代言照片。中国网友看到后认为模特满脸雀斑,这是丑化华人,丑化亚洲人;接着,美国版VOGUE杂志也分享了一张华人模特的照片,配文认为图片中的华人模特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但是网友并不买账,评论区一边倒:这次模特不仅不好看,甚至可以说丑了。面对网友责难,ZARA官方和VOGUE杂志回应:这只是审美观不同,并非丑化,照片没有PS。

多维解读

1.美是多元的,不能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人

美有标准吗?答案是否定的。骨感是美,丰腴是美,飘飘长发是美,简洁短发也是美。而且,美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它带有特定的“时空”色彩。美的标准有千万种,美丽有千万种,这个世界才美丽多姿。

审美从来都是一个主观的、私人的事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独特的个性感受。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样,在审美上,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认为的美,还要包容理解别人眼中的美。

2.审美的排他是文化的自卑,文化的兼容彰显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我们有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文化定力,这就是自信。在审美中,盲目排他,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我的文化自信,根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着这样的特质,我们善于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西方的文明成果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拿来”,把潜伏在文化成果之下的文化糟粕剔出去,吃下糖衣,退回炮弹,这种兼容并包的品格和全面开放的态度,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3.不要盲目贴上“辱华”的标签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国际上存在一些别有用心者带有歧视色彩的“辱华”之举。我们对于“辱华”事件也绝不放纵和宽恕。然而,我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相关事件,不能过于神经敏感。任何带有歧视色彩的行为,都需要义正辞严地反对,但万不能以反对歧视的名义,挑起争端,激化矛盾,平添伤害。

时评频道

事实上,这次事件的主角,不是什么无名新人,而是在时尚界炙手可热的中国新星李静雯。这则被指“辱华”的广告呈现出的,正是李静雯最真实的面貌。对这则广告的敏感,本质上是对真实的敏感。随着那些过度磨皮的美颜照片在网络上的泛滥,人们越来越难接受自己没有经历过PS的面孔,也越来越难去欣赏那些真实但存有缺憾的美。有的人能够看到李静雯独特的美,而另一些人却从中解读出了“辱华”,这种对比,本身便是对我们审美体系的拷问。

对于那些真正的辱华者,广大爱国的中国人,必将令他们付出代价,但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滥用“辱华”概念,以捕风捉影的方式到处乱扣帽子。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舆论环境遭到污染,而这将会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损失。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17日)

辱華的门槛哪有那么低?ZARA只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挑了模特,不同人欣赏角度有差异,扯不到丑化甚至“辱华”的高度去。有些网友爱国之心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玻璃心。兼容并包的审美,本来就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神经绷紧、动辄挑刺才会让人看不惯。

(摘自“中国日报微评”2019年2月19日)

青年视角

几年前,“意外”走红的凤姐可谓是家喻户晓,当国内网友对凤姐的外貌不加掩饰地尽情取笑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欧美国家的众多人士却对长着一张大嘴的凤姐情有独钟,青睐有加。更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对我们称之为“国民女神”的某些人却并不买账。

有人认为ZARA是丑化华人。丑化是通过改变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侮辱、取笑、讽刺的目的。例如守旧派把达尔文画成猴子的形象。可是,这里的模特连PS都没有啊。

(作者:王永硕)

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相互独立的国家和地域。在不同环境下,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审美观念自然会有差异。也正因如此,日本评选出的“几千年最美高中生”中国人却并不认可。我们与邻邦的审美标准尚且不同,更何况是地球另一边的西方呢?可见,区域不同,审美观也会有差异。

(作者:侯庆宇)

美是多元的,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是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而发生转变的。当美固定为一种模式时就不能称其为美了,千篇一律的美只会造成审美疲劳。这个世界因为多样、个性的美而美。美,不能固定在一种格式上。

(作者:康文珂)

网友们对“丑化华人”的声讨可谓声势浩大,但这浩大的声势却无法体现泱泱大国从容自信的气度。模特既然未经过PS,那就是她真实的面貌了。为什么要将“真实”上升到“丑化”的角度呢?更何况商家已经说明“华人模特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中国人也并非个个都是天生丽质、玉树临风,不必担心区区几张照片就会丑化了华人形象。越进步的社会越包容,越民主的民族越坦荡。

(作者:卞玉珂)

教师观点

美的标准、认识自有不同

国际时尚圈为审美而沸反盈天的吵闹让我想起中国古代流行了一千多年的三寸金莲。试问,当时的“美足”于今天还会有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吗?可见,时代不同,美的标准自有不同。自然,地域有别,对美的认识也会有差异。

不可否认,人心相通,美,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国界的。西方认定的美,东方也会认同。反之亦然。有着秋水明眸、修长脖颈的奥黛丽·赫本的美丽同样也是东方所欣赏;风度高雅、仪表翩翩的周恩来总理也获得了欧美记者“东方第一美男子”的称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相通的,正如九寨沟、富士山、普罗旺斯和夏威夷会成为世界各族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一样。

然而,从个性审美的角度来讲,美又是独特的,普遍存在的。你说瘦长的虬枝、龟裂的土地、飘飞的落叶美吗?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恰如华人模特没有PS的照片所引发的争议,究其原因,是审美观的不同。

这个华人模特并不拥有与奥黛丽·赫本一样的能为东西方所公认的绝世的美,但是正如商家所言,这是一种独特的美。可是,长久以来,一些人只被灌输了一种审美标准,以至于不仅无法理解另外的美,而且还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审美强加于别人。

当前,流行的是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尖下巴的“网红脸”,放眼电视剧、网络和画册,网红脸可谓无处不在。这样的脸庞也不是不漂亮。可是,当美雷同到成为生活中的普遍单一时,我们是否该为这匮乏的美感到悲哀?当大观园里女子个个都是林黛玉时,贾宝玉能开心起来吗?真正的美应该是自我的、真实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

曾经,我们的美是环肥燕瘦,各具特色,皆得其妙。林青霞的英气俊朗、袁咏仪的风情万种,王祖贤的仙气袅袅……追求个性美成就了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反观当下,不得不说,好多人的审美追求在盲目追求流行中失去了自我。追求别人的标配永远活不出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丑化审美观华人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