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2018-07-17舒大钟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丑化美化英美文学

舒大钟

内容摘要: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曾经许多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形象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1]。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差异不同等多种原因,在十九世纪英美国文学作品中充满对中国形象歪曲变形的描述,这些作品包含的区域范围广阔,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全都覆盖。因此我们在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时,认识到不合理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形象的描述方法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描写中国形象加以分析以此揭露不合理性。得出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些形象的改变同时也要批判的对待这些形象的变化,另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积极宣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形象。

关键词:英美文学 中国人形象 美化 丑化

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免看到作品中增多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回首历史,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中中国与美国在19世纪中期才开始交往的[2]。在此之前,中国与美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文化交往,在此时期发生文化交往的原因是因为这时期我国与美国同时发生了内乱,美国稳定后,中国人大量涌进美国,对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字诋毁,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人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形象变迁的现实意义。

1.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在14世纪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时,发现了描写中国人的形象,从14世纪到17世纪这中间几百年的时间内又发生了不同的改变。这段时间是中国人形象的完美时期。在元朝期间,我国商品经济繁荣,海内外之间的交易来往频繁,欧洲一些商人以及使者等接二连三的来到中国,使得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播出去,英国文学作品中《曼德维尔游记》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过我中国人“大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王,长老约翰也不如他伟大,更别说巴比伦的苏丹和波斯的皇帝。”书中记载了曼德维尔对大汉的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描述使得欧洲人更加崇拜我中国人。还有一位英国人非常喜爱孔子的儒学,称孔子是“真正的爱国者和爱人类者,”他将对孔子的热爱传播到西方并在西方大力赞赏孔子的儒学,使得孔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18世纪,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国家,为此英国为了凸显出自己国家的优秀,英国作家便开始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英国作家还曾在书中描述中国人是怎样的可怕,使得“黄祸论”(言外之意指黄种人口的过度膨胀严重威胁白种人的生存)事件在西方大肆传播[3]。由此在18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英国人将中国人丑化。

直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才对中国人的形象有所改变,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的产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带给世界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精神伤害。英国作家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这片被他们恶化的地方。在十九世纪初,迪金森在《约翰中国佬的来信》书中借助约翰中国佬之口批判了西方近代文明缺點,大肆赞扬了中国文化。他写的书籍被人们所认可,迪金森在享受被人赞美的同时更觉得自己上辈子就是一位中国人。由此可见,迪金森对中国人正面形象的肯定。英国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写了一本《中国问题》将其傲慢与偏见统统放下,他觉得“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他认为,为了早日给西方人提供精神文明配方,就需要学习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形象变迁

中国人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美国文学中是在19世纪时期以本土的华人劳工形象出现在其文学作品当中,之后后发生了几次改变。中国人形象的丑化时期发生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当加州发现金矿后,大量中国人纷纷进入美国做苦力,但是由于受到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排华运动”的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4]。1865年,美国一位小说家在其写的短篇小说中最早出现了华人劳工形象。美国一位小说家曾经在书中这样形容中国人:“异教徒中国佬”有“各种阴险古怪的方式和各种愚蠢的诡计把戏”。1894年,美国人又在次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籍《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书中描写的中国人是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而且智力非常低下,神经麻木等负面的词语全都用在了中国人的描写上。这本书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很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直到20世纪左右,中国人形象在外国发生了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巨大的心灵伤害,给西方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与自信心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于是美国作家带着伤痛来到中国想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光明。在19世纪,美国作家首次发表了侦探陈查理系列。书中描写了陈查理聪明幽默、沉稳谦虚的形象将其中国人塑造成正义与睿智集其一身的正义形象。在书中主人公在处理复杂案件的过程中,他常常把中国文化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同一时代,美国作家赛珍珠发表了《大地三部曲》。小说中将中国农民塑造成刚毅、勤劳、坚强、善良的形象,不仅取代了美国人想象出来的“丑陋”的中国人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久以来美国人心中的“中国佬”与“黄祸论”形象,从此中国人的形象从阴暗走向光明。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再次被西方国家丑化。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时的美国作家带着自身的种族优越性和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再次丑化中国人[5]。在其《中国阴影》这本书中,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将中国人丑化。还有在《中国觉醒了》这本书中,将中国人的形象形容的及其丑陋。

3.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形象的双重性

华裔作者在其写的作品《喜福会》中描写了中国社会大部分还在解放前那个战乱不堪又穷又破的年代,书中描写最形象的是主人公吴素云经常向女儿吴精美讲解桂林故事中的场景,“每日每时,都有上千难民涌进城里,簇拥在人行道上,四处寻觅栖身之所人人都往人行道上吐痰,大家都在肚子、身上散发着一样的浊臭,他们用手挖鼻孔、又用挖鼻孔的手去推揉身边的人,龌里龌龊的。”《喜福会》中的旧中国不仅是充满战乱的社会,更是残酷迫害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每一章节都显示出前夫粗俗不堪,而且到处沾花惹草,她因无法忍受只能怀着内疚打掉胎儿独自一人搬到乡下住。而龚琳达在两岁的时候便由父母安排定了娃娃亲。最可悲的是许安梅的母亲,被富商吴青强奸后,不仅没能得到家人的同情与安慰,还惨遭到家人的臭骂,甚至被绝情地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她只能给吴青当了四姨太。然而,她在吴家根本没有任何的地位,吴青很快就有了新的人,娶了年轻的五姨太,而她的亲生儿子却被阴险的二姨太抢走。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孩子在吴家有地位,她利用吴青与二姨太对鬼恐惧对其进行了报复。自己最后选择了吞鸦片自杀。

在对其中国形象进行批判的同时,华裔作家的内心深处也同样存在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与文化意识。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以及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促使她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在很多方面颠覆了西方白人文学中所描述的中国形象的套话。虽然她将中国母亲的迷信、落后、难以捉摸描写得淋漓尽致,但是她同时也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女性“逆来顺受、脆弱、沉默”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坚强能干并且慈爱的中国母亲形象。华裔作家通过描写了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差异与家庭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阂及感情冲突,从而凸显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与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融合。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因此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包容与理解,为了能够使国际间的沟通更加和谐,我们应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充满了偏见,其中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

通过以上对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们要理性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对于中国的形象不能依靠英美作家的虚构进行想象,同样也不是靠中国视角去纠正,应该是建立在彼此了解之上,并且在进行英美文学欣赏时要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品质宣传出去,展示真正的中国人形象,让中华民族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这个大家庭。与此同时积极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3[2018-03-26].

[2]郑敏丽.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及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3):50-52.

[3]于志浩,何辉斌.民族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协调[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8):235-238.

[4]李晓旭.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品牌,2015(03):123-124.

[5]张惠宁.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5(01):8-9+14.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丝路商学院)

猜你喜欢

丑化美化英美文学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你的伴侣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