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优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2019-09-10陈晓红
陈晓红
摘 要:不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还是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全球化,都使得英语教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读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并依据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优化与创新,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切实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本文从高中英语中的优化教学入手,主要依据“抓住基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培养跨文化意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设计自主学习的课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谈论了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优化教学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具体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不只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应该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保证学生既能够打好基础,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不仅仅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后续学习方法的养成与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影响。现笔者结合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尝试,提出以下几种优化教学的策略:
一、抓住基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英语教学,词汇与基本的语言知识是学生建构起语言大厦的基石,高中学生的基础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丰富,但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够灵活应用词汇与语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有些学生的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时时的指导与督促。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基础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没有一定量的输入量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输出,还应该关注到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词汇的学习可以按照主题、词义、词根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不时单独的记忆一两个,而是采用词汇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打包”的形式学习,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降低学生的记忆负荷。另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式教学的方式,在课上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在口语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将其以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教师挑选范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言是人们用来传递看法、表达意见、流露感情的交际工具,而不同地区的语言承载着该地区的文化素养、风土人情、地域特征与社会习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历史、价值观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全球意识。
例如,在学习“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涉及的“什么时间庆祝什么节日,人们在那天做什么事”来展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上自由讨论自己知道的中西方节日、节日由来、当地習俗等。教师:“Today, let's talk about festivals and customs around the world. You can freely 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you know.”在学生的自由谈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提到的节日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设计自主学习的课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当前的教育理念中不断强调的,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学生主体的含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将高中英语课上设计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学习规律。另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经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迫切地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Reading部分的剧场阅读,并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目。学生接触剧场类型的阅读并不多,因此,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来进行学习,最后由小组组长整理本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总结与分析。这种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与理解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能力。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依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设计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同时结合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将英语课堂打造为学生真正能够得到提升、获得成长的场地。
参考文献:
[1]莫红月.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84.
[2]梁绵.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探究[J].英语教师,2017,17(2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