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
2019-09-10吴荣
吴荣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夯实文学基础,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中逐步成长为知识丰富、能力健全、素养完善、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中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全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提升、关乎祖国发展的未来与前景。同时,少年强则国强,因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实施过程中,并借此引领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1】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见证历史、了解历史,进而促使学生建立国家认同相关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并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中表述的事件、实现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的健全;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建立共情,并有效实现其个人高尚品质的完善。
一、历史了解建立国家认同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关内容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国家认同。【2】
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应用对学生实施教育展示,并借助清末社会图片的展示、抗战时期的图片展示、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图片展示和当今社会的图片展示请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借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直观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与奋进。学生经过短暂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观察,发现了不同时期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不同时期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认识到了新中国逐渐建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环境。最终,学生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了解到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认识到当今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方向,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建立和国家认同感的切实深化。
二、课文研读建立社会责任
在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借助互聯网+教育资源中丰富的内容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社会层面的知识教育,并带领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方向中实施教育资源的有效观察和高校应用,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和互联网+教育资源分析中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和健全。
例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这篇诗歌时,笔者请学生自主阅读,并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融入的个人情感与思想感情。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诗歌理解,笔者借助艾青先生创作这篇诗歌的背景对学生实施互联网+教育资源展示,以期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期望。在阅读和互联网+教育资源了解完成之后,笔者请学生说一说“你是否热爱这土地,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中华大地是一片自由的土地,这片土地和平、温暖,我们可以去看任何想看的美丽风景;有的学生表示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上拥有平等的人民权利与公正的社会法治体制。
三、文学品味建立个人品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个人层面要求中,其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实施了简要的规定:要求每一位中国民众都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因而教师在实施语文知识教育时可以借助课本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共同展示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并带领学生详细了解上述品质、促使学生建立上述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笔者借助互联网+写作背景的展示请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借助鲁迅先生的笔端带领学生实施文章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对于藤野先生个人高尚品质的认知和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感受,纷纷感受到藤野先生身上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以及在中日战争时期保持清醒与理智的人道主义情怀。最终,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和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了解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身上的高尚品质,并在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下了解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高尚品格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将这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要求的高尚品格加以全面建立。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教育培养,并借助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对于祖国、对于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道德素养认知和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网络资源应用下实现高尚个人品质的建立和健全。
参考文献:
[1]闵文洁.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
[2]常丽娜.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家国情怀作品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