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要实现双向优化

2019-09-10王慧敏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王慧敏

摘要: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民众的精神面貌,作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学界所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稳住社会思潮的方向盘,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产生了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社会思潮取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廓清对于社会思潮导向和社会思潮取向的认识,看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加大对二者的理论阐释力度,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弥合,实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双向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社会思潮导向;社会思潮取向;双向优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62-03

社会思潮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梁启超早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就对“社会思潮”进行了概念的述说:“今日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还指出了不是所有的思想意识都能成为思潮,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某些特定的有价值的思想才能够成为思潮。学界对于什么是社会思潮的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即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也就是说,在某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满足人们主观价值诉求的思想观念,能够成为社会特定时期的思想潮流。这种思潮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产生相应的影响,甚至会主导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历程。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流行的思潮是社会发展状况的主观反映,是社会大众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的“显示器”。社会思潮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从学理上区分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二者双向优化的路径,有利于在社会思潮取向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价值观的整合,这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发挥社会思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的精神鼓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理解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

(一)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概念

正确理解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第一个任务是探讨二者的概念。关于社会思潮的“导向”与“取向”,学术界还存在许多论争。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完全对立起来,认为社会思潮只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把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比如《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都将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加以认识。而社会思潮作为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既有主流也有非主流,也存在“导向”与“取向”的区分。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是指要做好社会思潮的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导向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取向。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研究,必须在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导向”和“社会思潮取向”的区别与联系中进行。

导向,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使用。做动词,是指趋向某一个方向,即引导的动作。如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文中指出:“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一切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变化,可以说都是导向这次革命的。”这里的“导向”就是趋向,是一个动作,有一个过程。“导向”作为名词,就是此处的“社会思潮导向”,指的是引导的方向,是具体所指的东西。无论是做动词,还是做名词,“导向”都具有特殊性,是特有所指。“社会思潮导向”即引导社会思潮应该走向何方。我国的社会思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取向,“取”有选择的意思,“向”代表方向,所以“取向”可以理解为选择的方向。“社会思潮取向”即对社会思潮的选择。社会思潮取向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经社会大众所选择而传播的社会思潮倾向。综合学界众多学者的看法,认为目前学界影响最大的三种社会思潮分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思潮取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思潮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二)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从社会思潮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社会思潮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每一个社会都需要特定的社会思潮导向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道路,整合社会价值观。由于主客观原因,每一个社会的社会思潮取向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二者在斗争中实现发展。进一步分析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廓清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误区,也是实现二者双向优化的必要条件。

1.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区别

(1)从主体上看。社会思潮导向的主体一般是一定社会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而社会思潮取向的主体则是社会大众。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总是会根据本阶级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提出符合本阶级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思潮,来对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思想进行引导。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也会参与到社会思潮的创造、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取向。

(2)从发展方向来说。社会思潮导向是客体走向主体的过程,即政治集团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某种社会思潮引向社会大众的思想觀念之中。与此相反,社会思潮取向的过程是主体趋向客体的过程,即社会大众根据自身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利益需求,自主选择认同并接受哪种社会思潮。

(3)从内容的真理性来看。社会思潮导向的内容一般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为政治集团所接受的、又经过社会精英的理论论证和系统整理出来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为对于特定社会来说具有真理性。而社会思潮取向则一般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自发或自觉形成和传播的、符合某些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的整合,它的内容不完全具有真理性。

(4)从特征上来看。社会思潮导向和社会思潮取向的主体、发展方向和内容共同决定了二者的特征。即社会思潮导向具有一元性的特征,它由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所决定,并且不易改变,在重大的社会变革到来之前都比较稳定;而社会思潮取向是由于社会大众基于不同的原因所进行的选择,因而具有多元性,社会大众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2.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相互联系

(1)从社会思潮导向的来源看,社会思潮取向是社会思潮导向的来源。社会思潮导向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最初是在不同社会思潮取向的优劣对比中产生,只有通过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对比,才能正确选择符合特定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潮。

(2)从内容上看,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在确定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导向之后,依然能够看到社会中出现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取向,其原因就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交叉。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也将人的自由作为本思潮的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观念,不仅是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也是人类所普遍向往和追求的,它们不仅是社会思潮导向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取向的远大追求。

通过对社会思潮导向和社会思潮取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简要探究,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的界限,同时还能找到二者之间实现双向优化的理论基础。关于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现双向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双向优化是指运用一元化的社会思潮导向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取向进行引导,以克服其中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因素;同时利用多元化社会思潮取向中的丰富资源,进一步补充社会思潮导向的基本要义,以增强社会思潮导向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导向更加深入人心。有学者指出,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其发展的总体态势是由一元到多元。然而,社会思潮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发展的意识形态问题,关系着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发展的背景下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思潮加以引导,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双向优化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双向优化是增强社会思潮导向活力的必然要求

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多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做出了重要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第一次将社会思潮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当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意识形态工作当中,要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些要求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社会思潮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开放的,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时代内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导向,需要借鉴其他社会思潮取向的优点和长处,尤其是借鉴其他社会思潮取向呈现的方式和载体,从而以创新性的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内容,增强其趣味性和生活性,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导向活力和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二)双向优化是削弱社会思潮取向多元化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内,成为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得以传播,社会大众面对的往往是未加甄别的社会思潮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层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社会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社会的精神层面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包含的市场自由化、政府调控最小化或完全不要政府的调控的思想都是不符合我国发展现实的。再如苏联解体以来甚嚣尘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其本质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相障的,如果任由其在社会中肆意传播,其危害可想而知。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导向对各种社会思潮取向进行规范和引导,有利于趋利避害,实现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最大效益。

三、实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双向优化的路径

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双向优化要求既要发挥社会思潮导向的引领作用,又能够发挥其他社会思潮满足社会大众多层次精神需求的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二者的双向优化过程中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增强自身的时代性和生命力;使其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双向优化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的合理优势,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要实现二者的双向优化,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探索现实路径,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理论阐释,从学理上对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进行区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在把穩社会思潮导向方向盘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取长补短的姿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取向,积极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友军”,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思潮发展格局。

(一)加强对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理论阐释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的对比研究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的讨论。在社会思潮发展多样化的今天,进一步阐释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区别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进一步在现实中开展社会思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导向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和需求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而是开放的,坚持社会思潮导向的一元化不是关起门来搞意识形态工作,而是要求在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上要矢志不渝。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取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应当承认社会思潮取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需要看清的是,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取向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只是打着促进社会自由、民主化进程的幌子来干涉国家发展的。深入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取向,是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的必然路径。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合社会思潮

弥合是指使处于断裂状态的事物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愈合。这一概念在很多学科领域都得到了体现。比如邓志强的《中国城市阶层的断裂与弥合》、刘军等人的《政治文化的阶层分野与弥合》等等。在多元社会思潮取向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之间良好的弥合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十八大以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大力倡导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着对一个国家的殷切期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一个社会都追求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促进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社会大众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最佳途径,是实现社会思潮导向与社会思潮取向双向优化的现实路径。

把稳社会思潮的方向盘,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取向,深入剖析社会思潮取向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共通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其他社会思潮取向中的不合理因素,努力实现二者的优化,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内容,让多元化社会思潮更好地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责任编辑: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