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利益理论视角看尼江经验的现实启示
2019-09-10张园园李莉莉
张园园 李莉莉
摘要:从1958年始,甘南藏族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草场利益纷争问题,多次发生严重的刑事案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于2014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引起国内新闻媒体及学术界等各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予以批示,并要求总结经验,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尼江经验这一民族地区处理草场纠纷解决就是因为双方群体利益诉求得到积极回应。本文基于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分析在解决尼江事件过程中形成的如何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尼江经验,概括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加强法律规范、提高政府公信力、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制度安排等方面。
关键词:尼江事件;马克思利益理论;利益诉求;尼江经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47-0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穿等生存层面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领域,不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还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都与人的需求及利益诉求须臾不可分离。利益纷争必然缘起于利益差异,尼江事件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才得以解决,其起因就是他们的草场利益纷争,双方利益目的迟迟未能达到。做好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法治规范等,是尼江经验中协调和解决由人们的利益和需要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一、尼江事件的前因后果回顾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所辖的尼巴村和江车村就是人们所指的尼江地区。尼巴村是甘南藏区最大的纯牧业村。两村相距约7公里。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不断增加,两村对草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草场容量有限,矛盾纠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一触即发。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牧场之争,冲突不断,导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尼江问题”。“尼江问题”共造成22人死亡,86人伤残,引发械斗和盗抢牲畜等相关治安刑事案件46起,成为甘南州史上时间跨度最长、历史积怨最深、处理难度最大的矛盾。两村极少数犯罪分子,为达到其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煽动、蛊惑甚至胁迫两村大多数牧民倾其所有家产,高价购买枪支弹药、对讲机和迷彩伪装服等战备物品。2001年3月31日,江车村个别犯罪分子制造了“3·31”案件。同年6月18日凌晨5时尼巴村6组牧民阿贡,在该村牧场放牧时乘马被打死,阿贡被枪击身亡。2012年7月29日,几名江车村人又将一名尼巴村人用乱石砸死,两村牧民再次陷入紧张状态。经过以上几起严重的刑事案件,两村牧民之间的积怨日深,再加上牧民处理纠纷经常求诸部落习惯,民间复仇的观念还普遍存在,往往想着赔钱了事。他们对法律不太认同,对党委政府的调解抱有抵触情绪。两村斗争多年,基层治理功能无疑瘫痪,党组织名存实亡。尼江问题直到2014年才出现转机。
二、从马克思的利益理论视角下看尼江事件的发生和解决
马克思的利益理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对人的利益诉求这一社会经济关系进行阐述的。列宁曾称物质利益为“人类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总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因而必然包含着需要;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关系,因而在社会关系中展开为利益。”人类的利益诉求也来源于日常生活,尼巴村和江车村之间的利益纷争,这些现实行为离不开其利益目的,而利益纷争的出现也有其历史的现实因素,“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不断增加,两村对草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矛盾纠纷出现了。”现实的需要来源于扩大的人口和牲畜量所需的更大的草場,利益诉求的基础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双方的更大的草场需要,必然引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优化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入手。
人们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处一种社会关系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共同利益,让群众认识到利益一致性从而增进群体和谐,在解决“尼江问题”过程中,时任甘南州委副书记的俞成辉和信访局副局长刘智勇带领工作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联系群众的方式介入尼江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尼江问题、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尼江群众、用加快发展的手段推动尼江工作”的总体思路。在调解过程中,工作组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定人民立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了解两村村民的想法,用“朋友式面对面、平等式手拉手、协商式膝碰膝、亲人式心贴心”的办法,化解心结,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4年11月,甘肃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尼江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2015年8月18日,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到尼巴村和江车村调研,进一步明确群众路线的必要性。2016年8月10日,“尼江”两村夏季搬牧工作全面结束,两村牧民实现和谐有序的混牧状态。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泉,也是满足物质利益的源泉。需要和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是相伴而行的。需要在现实生活展开为利益的诉求。恩格斯讲过,“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甘南州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引导两村群众“跳出尼江看尼江,跳出草山谋发展”,转变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解决尼江问题的主要要环节。甘南州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先后组织培训和发展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卓尼县积极引导两村群众利用区域优势资源脱贫致富;优化两村经济发展模式,使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两村牧民逐渐摆脱以前过度而单一的依赖牧场的状况,从而消除草场纠纷的传统诱因。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客观的规律,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措施,而不是不作为任由事态恶化。
三、尼江经验的现实启示
1.发展经济是关键
物质利益问题是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尼江事件的发生不外如此。“尼江问题”因草场纷争纠结时日甚久,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单一的经济发展渠道,甘南州以农牧业为主,牧场就是他们生存的后盾,再加上多年的斗争不免耽误发展的时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尼江事件得到解决的主要途径之一,靠的是“跳出草山谋发展”的大发展理念,甘南州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协同两村群众“跳出尼江看尼江,跳出草山谋发展”,转变两村经济发展模式,卓尼县积极引导两村村民退牧还草,支持兴办特色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业,发展微观经济,使两村牧民群众逐渐减少对牧场的过度依赖。尼江两村的村民不再依靠单一的经济来源,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改善,一直以来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草场纠纷问题的源头也顺势消解。
2.做好基层保障工作,激活基层活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知民情,解民心,关心群众的利益诉求。基层组织最贴近也最了解人民利益和需要,密切的党群关系有助于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发挥基层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需要。在尼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工作组十分重视村“两委”班子建设,通过村“两委”领导班子换届,选拔优秀人才进基层,使两村组织基础更加牢固。
3.加强法律规范,适当采取强制措施
尼江事件是作为一件十分严重的刑事案件,自发生起一直备受瞩目,面对冲突的群众不能及时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加上法治意识淡薄而诉诸暴力解决,对于解决类似的纠纷问题,一方面要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体系。在法律基础上尊重个人权益,群众没有及时有效地向政府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合法渠道,必然会以自己的方式非理性的解决,其结果可想而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的法律规范,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倡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利益矛盾。工作组为尼江牧民宣传刑法、土地法、草原法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群眾只有懂法,才能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消除法不责众心理。另一方面法律规范的“硬约束”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依法惩罚和制裁侵犯人民利益、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行为。
4.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政府必须取信于民,维系良好的党群鱼水情,防止“塔西陀效应”。效益最大化和偏好满足的追求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动机。政府发挥政治功能,执政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通过政府政策渠道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人民内心的失衡感和负面情绪、仇视社会和政府的现象才会避免,政府部门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树立政府威信。在调解“尼江”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取得村民的信任,才能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获得群众的支持。工作组一开始就把417万贫苦补助款发放到位,得到群众的初步信任。相关部门陆续进驻尼江两村,开展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所在。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