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意蕴与时代价值

2019-09-10陈振航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

陈振航

摘要:自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个立根于历史之上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程度将得到质的提升。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观。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36-04

自由是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始终把自由问题作为进行理论思考的中心线索。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透过马克思不同时期思想的差异,我们可以概括出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主要思想:自由是一个立根于历史基础之上的过程,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程度将得到质的提升。今天,自由已经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自由的内涵与本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自由观,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价值基础。

一、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演变历程

马克思在1840-1841年所写的《博士论文》中对自由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说明。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相比,他对原子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原子偏斜”学说。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运动是按直线进行的,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除了做直线运动外还会因碰撞而发生偏斜。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表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从而使原子的所有特性规定都具有了矛盾的性质,并使这种矛盾贯穿于原子运动的始终。这就纠正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原子的形式规定的角度阐明了自由的概念,从本原的角度说明了“自由的可能性”。很显然在伊壁鸠鲁那里,自由首先是与“始基”“本原”联系在一起的,然后才是属于人的。马克思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正是批判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

马克思在此一方面指出自由是和人的现实生活(“尘世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自由首先是人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精神是自由的存在原因,只要通过“哲学的世界化”和“精神批判”,就能实现自由。在1842-1843年间(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大体上都是从这一理路出发来说明自由的。马克思在此期间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都指出自由是同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但自由最为根本的存在原因是人的精神和理性,而精神自由在现实中的最本己的体现就是哲学,只要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人们也就实现了自身的自由。但有一点不同的是,马克思此时已从单纯的哲学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首先关注的是(以新闻出版自由为代表的)政治自由,并从理性和精神自由出发批判普鲁士国家及其社会基础,以此来捍卫人民的政治自由权利。

到了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自由的思考上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即从哲学和政治的视角转向了经济学的视角,将劳动和自由联系了起来。他在《巴黎手稿》中说道:“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将人的生命活动同其他物种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是人实现自由的先决条件。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人却不断制造生产出了种种束缚自身自由的外在条件,使劳动发生了异化,必须扬弃这种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人才能真正使劳动成为自身的自由活动。因此,马克思说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还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最终的社会状态,但他从人的本质(劳动)的异化和复归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由,已经包含了将自由理解为一个立根于历史基础之上的过程的思想萌芽。另外,马克思在《手稿》中还首次将历史同自由联系起来,认为历史首先是工业史,而工业又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即劳动)的书,只有变革现存的工业条件,变革现存的经济关系,人的自由才能得到实现。在同年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了上述观点。马克思指出,只有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和自然科学,研究一定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才能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并进而改变和创造历史。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也比较完整地阐明了他关于自由所做的思考。马克思指出,自由首先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从广义上说,历史就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的全部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从狭义上说,历史就是人以一定的方式生产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发展过程,即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他们实践活动的条件。在生产方式内部,又存在着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当一定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它便被更为进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而这一过程又是在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完成的。而每一次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都是人不断获得更大自由程度的过程。离开历史的发展,离开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的发展,便没有人的自由程度的提升。既然历史是自由的基础,而历史又是同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人的变革世界现存状态的实践活动就成了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变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人的自由与解放不过是空虚疏幻的玄想。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再像《手稿》中那样将共产主义当成一种社会的最终状态,而是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又意味着对人的自由的确证。马克思此时已经抛弃了关于自由的种种“玄想”,不再认为单单通过“哲学的世界化”或是通过某种最终状态即可实现自由,而是把自由理解为一种运动,一个在物質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变革现存世界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运动和过程中,人才不断摆脱了种种使自身受束缚、受奴役的外在条件,不断提升着自身的自由程度。

最后,马克思指出,变革现存世界并在这过程中实现自由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因为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在1848年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结尾处,马克思说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此把自由和联合体相联系(即共产主义社会),认为人的自由和联合体所提供的社会结构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联合体所提供的社会结构使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认为,自由概念完全是深深扎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历史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的全部现实生活(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个领域的生活)的发展过程。从狭义上说,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而从人的生存的角度看,历史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发展过程。两者之所以是紧密相连的,乃是因为任何生产都是离不开人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人以一定的方式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发展过程。而生产方式一旦存在又反过来决定着人的存在状态,规定着人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看来,人总是处于历史之中的人,也就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的。而这种关系首先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解决吃穿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所以人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亦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本身并不是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人们通过消费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自身的生活,满足自身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需要,交换、分配也就发展起来了。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发展,基本的工业关系和商业关系也得以建立和发展。正是这种工业关系和商业关系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并进而决定着人的自由程度。人只有在变革这种工业和商业关系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扩大和提升自身的自由程度。所以马克思深入到了最为现实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中,对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建立了人和自然、人同他人之间的普遍联系进而使人的自由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又制造出了新的束缚,使人为物所奴役,为资本所统治,不得不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只有变革现存的工业和商业关系,即改变这种最为基本的经济关系,并进而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才能变革人的存在状态,使人的全部现实生活达到一种更为自由的状态。

历史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的全部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实践是人实现自身自由的根本途径。从最广义上说,实践是变革现存世界的现存状况的全部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尽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们总是遇到一些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但历史总是人的历史,是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的。正是由于这种连续不断的变革现存世界的活动,世界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尽管生产方式一旦存在之后,就有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但这种规律的承载者是人和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不断发展、变化,人们所处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也才不断生成和变更。所以,实践是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为历史所规定,同时它自身也规定着历史。人们连续不断地变革现存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提升自身自由程度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道:“一方面还设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设有形成……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在阐明了历史、实践和自由的关系之后,马克思认为,自由并不是在某种最终状态中实现的,自由乃是一个过程,人永远都无法一劳永逸地实现自由。人们通常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状态,认为只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就能实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这无疑是一种误解。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是自由和解放的表征,但它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它首先是一种活动,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的活动,是一个在实践活动中变革社会现存状态的运动过程。既然共产主义是一个过程,那么它所表征的以实践活动为根本实现途径的自由也无疑是一个过程。我们前面指出,自由是深深扎根于历史之上的,而历史又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无限的“序列”。马克思指出,它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方式的序列,已经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势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势所代替。总之,马克思将自由理解为一个立根于历史之上的过程,彻底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永恒平等”和“绝对正义”的自我期许,摧毁了他们对“完美社会”和“终极至善”的空疏幻想。自由作为一个过程深深地熔铸在了人们的实际活动之中,熔铸在了历史之中。就像恩格斯后来指出的那样“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三、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程度在质上的提升与飞跃需要以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提供的社会结构为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虽然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但都是处于既有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内的自己,这种历史条件和关系就是一定的社会结构。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后资本主义的社會形态真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使人的自由程度能得到质的飞跃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了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这段话是一个隐喻,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个隐喻呢?马克思在后来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机器体系中“活劳动被对象化的活动所占有——创造价值的力量或活动被自为存在的价值所占有……劳动现在仅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机件,它以单个的有生命的工人的形式发布在机械体系的许多点上。”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个人的劳动为机械体系所控制,尽管机械体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个人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必会将这些自由时间变成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个人也因此在更大程度被束缚于机械体系的单个点上,成了片面发展的人丧失了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在从事基本的生产活动的同时,还能充分获得自由活动的时间并利用这些时间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和从事发展自身体力和脑力的其他活动,达到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会推动自由人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自由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文化自由三种形式。经济自由意味着资本作为一种奴役人的力量不复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不复存在,人们的劳动真正成为提升自己内在能力的活动。政治自由意味着国家作为一种统治人的力量自行消亡,人们能在民主和平等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并将通过讨论所得到的一系列意见付诸实施,每个人都有权监督实施的状况,而法律则为上述过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马克思的这种看法无疑是对法国大革命所达到的政治自由加以理想化的产物,随着经济自由的实现,个体问生存斗争的清除,政治上的自由也必将实现。除了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之外,马克思还十分关注文化自由。文化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使每个应当接受教育的社会成员能在学校中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发展自身的智力,提升自身的内在能力;二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独立从事思想和文化活动的自由时间和以一定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在文化自由的条件下,人们能通过各种途径自由地表达对社会现存状况的看法,展现自己文化活动的成果,这种自由表达的思想和成果又反过来为现实世界的变革提供条件,推动自由人的联合体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自由观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自由已经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自由观的时代价值也因此而日益凸显。

首先,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厘清社会主义自由的内涵与本质,从而与资本主义自由划清界限。自从伯林提出两种自由概念以来,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逐渐成了西方理论界探讨自由问题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伯林认为,消极自由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积极自由将导致极权主义的产生,一些倡导积极自由的思想家(斯宾诺莎、马克思等)都是自由的“背叛者”。显然,伯林的自由观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理解社会主义自由与资本主义自由的本质不同。

其次,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自由的价值指向,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观,使之内化于人的思想,外化于人们的行动。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做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