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到幕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班主任角色转换
2019-09-10张红丽王一舟
张红丽 王一舟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下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作为陪伴学生日常最多时间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角色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和营造良好班风的必然前提。基于对班主任的班级教学的管理过程进行分析,班主任应更新教育观念以转变角色认知,建立班委会队伍并制定班级自主管理规范,寻求多方援助以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主任;角色转换
中图分類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4-0065-04
一、引言
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一项学术与政策导向的研究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该研究将核心素养界定为“能够发展和维持且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认为核心素养必须有价值且可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强调这些核心素养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彼此相互关联。[1]我国在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开始了核心素养研究,在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及科学性的前提下,经过2年的基础研究与实证研究,最终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实现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研究成果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班集体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班主任在班集体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3]。从管理角度出发,班主任作为学校的基层管理者和班级的最高管理者,具有管理角色的二重性。在核心素养时代,班主任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二、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班主任角色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适宜的空间,还可以将班主任从琐碎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深层次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辅导的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事务的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尝试进行自己班级的事务管理,班主任通过适当的规划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班级的各项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班级民主管理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想的深入,班级民主管理也日益普及。学生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体,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班集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班集体的引导者——班主任的悉心指导,需要班主任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班集体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班主任转变角色定位——从台前到幕后,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集体建设,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4]班集体建设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形成班级民主管理的氛围。班主任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追求自我价值,使学生的主体性与管理的民主性和谐统一。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应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自由地发展,使之成为富有创造性、主体性的新时代学生。[5]
(二)营造良好班风的必然前提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风貌、风气,是班级师生经过长期共同的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一种制约性力量。班风体现着一个班集体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情感和精神面貌,是班级独具特点的整体风气。它不仅代表着班级成员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更决定着班级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而言,班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班主任转变角色,就要改革教师权威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参与班级事务与活动,实行班务公开、班级事务集体表决制度,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加入班级管理者的队伍,引导学生对于不良风气实行齐抓共管,共同监督班级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
班主任转变角色,要做到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者转变成班级建设的参与者、组织者与示范者,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并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班集体的建设,使学生对班级工作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外在的他律走向内在的自律,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责任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和谐、平等、友爱的班级氛围,为优秀班集体建设奠定基础,进而构建生动和谐的班级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班风。[6]
(三)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又重申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班主任更应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发展全局意识和包容心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尊重多元文化。同时,教师唯有营造一个使学生施展才华、自立自治、自强之良好环境,形成能够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而科学的班级管理体制,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让生活于同一班集体之中的不同程度、不同心理、不同性格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才能有效地推動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班主任角色转换的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时代,班主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成为班级日常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示范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见表1)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认知
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榜样,引导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而且引导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心灵健康的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引路。一个班级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取决于班主任,班主任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又取决于他(她)自身的教育理念。[7]
因此,新时代的班主任必须摒弃传统的专制独裁的管理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只有善良能培养善良,只有平等能培养平等,只有志存高远能培养鸿鹄之志,同样也只有民主才能培养民主。具体来说,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班主任要拥有民主意识。班主任要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自己应先要具有民主意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的管理积极性,不专断独行,不搞一言堂。其次,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样:“情感如果没有参与到认识过程之中,那么教育者所解释的真理,是不会被少年接受的;这样,教育就不能成为一种自我教育,因而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8]最后,班主任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能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社会要求,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二)建立班委会队伍,制定班级自主管理规范
一支优秀班委会队伍不仅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班主任适当放权,让学生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办法来选举班委会成员,保证班委会核心成员是由全体学生通过民主投票方式选出的,从而更好地服务全体同学、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
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班干部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助手。班主任不仅要用班干部,还要对班干部进行管理,班干部要有一定考核期,在考察期内教师要加强对班干部工作的指导和培育,同时也要考核其是否能胜任岗位工作。这样就避免民主选举中盲从行为的不良后果,保证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从而提升班级民主管理质量,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同时,班级活动的开展既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是进行民主训练、培养民主能力的过程。[9]班主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班级活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体现民主性与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创新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摒弃保姆式班级管理模式,订立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是班主任实施学生自治的前提,同样这也是班主任角色转换关键所在。班主任要让每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激发自我管理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班规不仅对于班级学生活动具有约束作用,同时对于班级民主管理具有特别意义。班规作为班集体意志的体现,不应仅由班主任制定,而应该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同时,遵循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精神制定出的班规不仅仅对学生有效,而且应约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行为。[10]
(三)寻求多方援助,搭建育人环境
现代班级管理理论倡导班级管理主体多元化,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班级管理应由权威向对话、由孤军奋战向寻求合作转变。在当代社会,我们倡导班集体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教师、学生、学校与家庭四位一体班级建设新格局。但是受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传子学”“长幼有序”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家庭中的“民主”少之又少。[11]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习惯于听从家长、遵从教师,对他人依赖性很强,面对自我管理往往无所适从。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家校沟通,让家长知晓民主管理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积极争取家长参与和支持,通过家校配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生活习惯。同时,班主任可引导家长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决定,让他们学会选择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调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形成合力,促进班级民主管理的顺利实施。在我国,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同样也不能忽略作为班级重要组成部分的课任教师的重要地位与角色。[12]任课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主任应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统一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发展动态,在赢得任课教师对班级民主管理的支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张红丽 王一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参考文献:
[1]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001/81878.html,2009-08-12.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5.
[5] 李家成.论班主任作为教师团队的关键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团队建设之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12-16.
[6] 王玉洁.新时期农村初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9-40.
[7] 万红霞.论中学班级民主管理及其路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61.
[9] 郭涵.核心素养落地必备的“二维动作”[J].人民教育,2017(Z1):63-67.
[10] 张鲁宁.论班级民主管理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来自阿伦特“行动理论”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18.
[11] 杨辉.儒家德育论探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10-14.
[12] 黄启明,扈中平.农村小学生德育合力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6(33):66-69.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