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永续的民营美术馆可能吗?(上)

2019-09-10赵趄

画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赵趄

中国民营美术馆最关心的问题:独立永续的民营美术馆是否有可能,以及可能的机会在哪里。本文以广东时代美术馆作为案例来进行探讨。

时代美术馆是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历程的经历者,今天一方面介绍一下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也会讲具体案例,具体案例主要是时代碰到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为什么做这些事情。主要是讲为什么做,因为方法比事情更重要。

中国民营美术馆最早的开端在成都,第一家中国民营美术馆是成都的上河美术馆,但是做了几年就没了,老板太爱艺术,太爱艺术也有问题,生意照顾不过来,钱没了(开个玩笑)。老板自己后来还做了艺术家,在798开摄影展。

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营利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算是华南地区最早的,比OCAT都早。成都有一家A4美术馆也比较早,但它最早是艺术中心,后来才转为美术馆。成都还有一个知美术馆,去年才正式开馆。

民营美术馆为什么大都在做当代艺术?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和现代的资源几乎都在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后期也有些私人藏家开设的美术馆,他们有些在市场上购买大量现代作品,但整体上从体量和学术价值来说,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另一方面是当代艺术的系统相对传统更为完整和灵活,随着消费主义和市场的发展,从画廊到博览会、拍卖行,到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学校、批评家、策展人等,这一套系统是相对健康和可见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当代艺术代表了当代的精神追求,更适合当下投资人的价值和符号呈现。

为什么选择做美术馆?最早是差异化,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策略。其次是稀缺性,民营美术馆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然后是企业的附加价值,比较明显的像民生、泰康这些都是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品牌附加价值的,时代也是。最终真正实现健康的方式就会把美术馆作为公益事业,它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个体社会价值的体现,这是美术馆合适的属性。

最早做美术馆的是地产商和金融企业,后期才出现收藏家,收藏家背后也是企业,只不过他们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因为美术馆要烧钱,真的想去做一家正规、活跃的美术馆,有个我们统计的数据可以参考:美术馆每年的运行费用=空间建筑面积×5000元/平方米。一家美术馆如果有8000平方米,每年就需要大概4000万来运转。

2017年在中国,艺术类产值占文化产值总量的0.9%,大头在游戏和影视,其中当代艺术所占比重就更小了,所以对有些资本来说,就会觉得是不是可以操控、可以炒作。举例说,佳士得,全球最大的拍卖行,一年营收280多亿元,中国保利一年64亿元,64亿元在上海可能一栋楼都买不到。所以会产生不好的一面,有些美术馆会碰到一个问题,即资本想通过做美术馆来赚钱。

简单地看其实就两种:你是真正地“做艺术”还是“利用艺术”。有些投资人是把艺术作为一个基点,来为商业增加产出或者做成产业链,真正的独立艺术不多。以上海这几年为代表,因为资本强大、基础好,整个社会正在创造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新艺术经济模式,企业强势进入艺术领域,想获得艺术的定义权,连同各界一起,创造一种“艺术+地产+金融+互联网”的四合一混合模式,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本想进入艺术是想做这样的事情。

回到做艺术和做美术馆的区别,美术馆有什么不一样?美术馆两大核心因素——“公共性”和“公益性”。这是博物馆慢慢发展的一个历程,博物馆的起源是沙龙,小圈子的分享,后来变成公共的,卢浮宫算是第一个公开面向民众开放的博物馆。博物馆之后,因为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类型的美术馆,艺术跟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代美术馆越来越走向参与、互动、社区、改良和解放等,以人为出发点。甚至在20世纪之后,出现了没有收藏的美术馆。没有收藏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每年博物馆都是靠收藏整理输出的,这个类型最早产生于德国,KW当代艺术中心就是代表。它趋向于收藏项目方案、文献资料等,更强调社会改良和公共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多这样的机构出现,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生产的平台和艺术发展的基地,不断把艺术往前探索,也是先锋的实验基地。

美术馆的公益性,一定要讲到它的一个行业属性,这个在中国会越来越清楚,之前还是蛮混乱的。很多人真正做美术馆的时候,先挂牌子,但按照规范来说,需要先注册。这方面中国整个政策是向好的,今日美术馆2003年注册,广东时代美术馆2010年注册的时候,沿用的是1998年的《民办非企的管理规定》。我们要到民政部门去注册,当时还需要有主管单位。2013年开始取消主管单位,只要注册民办非企就行。2016年9月1日,《新慈善法》颁布实施,可注册的三种公益机构——基金会、民办非企和社会团体统一为慈善组织,三种机构都可以去申请为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一旦认定,通过两年的年审,还可以从私募变成公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之前所有民间资本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全部都是私募,《新慈善法》是开了一个口。到2017年,《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的出台,这跟我们讲的模式就有关系。还有2019年1月1日实施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越来越多的政策出台能够促进这个行业发展,当然它还做不到直接抵税,中国现在叫稅前抵扣,民办非企还不行,中国还有一个“遗产税”没有出台,所以这些都还没有真正实现。

所以美术馆是需要标准的,这一点上海做得特别好,因为从政府到观众、机构、企业都非常支持,所以上海市政府比中国的民政部甚至文化部都要先颁布了2018年6月1日出台的《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美术馆不能乱挂牌,慢慢开始逐步规范,里面写的第一条就指向了“公共性”和“公益性”这两方面。

之前提到当代艺术的系统,我把它叫作“二元价值系统”。二元包含市场和学术,两个方面对它都有用。市场方面,画廊是一级经销商,拍卖行是二级,还有博览会、艺术金融、艺术产业等;学术方面就是学校、美术馆、策展人、批评家、出版。从系统中我们就能看到美术馆的位置在哪里,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现代主义之后,艺术的商品属性增加,经济学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消费品研究。经济学家其实很早就开始研究艺术品和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跟股市一样,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两难之境》。经济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艺术和经济发展还真没有关系!

这个系统中收藏家很重要,一方面他们是市场的接收者,让艺术成为商品的价值能够体现,而且确实是养活了一堆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术,为什么民营美术馆会出来?美术馆实现的是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按照理念的说法,是通过公共资源来分配。这个角色其实是政府,但其分配无法全面,民间的资本就会出现,去实现公共价值的补充,慈善事业是典型。

时代美术馆也经历了整个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路程,准确的开馆时间是2003年9月29日,当时不叫广东时代美术馆,叫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是跟广东美术馆合作的。它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了卖楼,有个楼盘叫“时代玫瑰园”,要营销要有亮点,就搞美术馆。房地产营销很喜欢讲“卖的不是房子,是生活方式”,显得更高尚更有品位。2005年的时候,楼盘卖完了怎么办?美术馆不能不干,时代的老板认同它的价值,于是它进入第二阶段,成为品牌的载体。所以那时候时代地产把品牌也定位叫“生活艺术家”,获得了市场的肯定,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三阶段,以前美术馆是在售楼部,属于临时的空间,2005年,不卖楼了,就需要找一个建筑师来做一个新的永久的美术馆建筑空间。王璜生是当时的广东美术馆馆长,侯瀚如是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他们觉得可以把设计新的美术馆作为当时广州三年展里面“三角洲实验室”其中的一个项目,可以邀请库哈斯来做一个作品的方式做美术馆的设计。因为库哈斯对珠三角特别有兴趣,他的研究小组做过珠三角研究,还出版了一本书叫《大跃进》。然后到2010年,这一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进入第四个阶段。2010年库哈斯设计的美术馆落成,我们跟广东美术馆分家独立了,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第一件事情就是注册民办非企,然后才开馆,同时企业也在发展,2013年时代地产在香港上市。2017年又是一个分水岭。2017年美术馆的品牌属性作用不大了,因为房地产到最后还是要靠规模,美术馆要想办法搞收入,事情不简单。通过两年的探索研究之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新的运营模式,称为社会化、公共化的模式,从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

库哈斯的设计确实很不一样,时代本来想在小区中间空着的地方建一个美术馆,但他不这么想,他给了一个方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这个设计落实并奠定了时代美术馆的定位基础。他给的方案是把美术馆的空间全部打散,直接插进时代玫瑰园的两栋18层的住宅里面,从负一楼到一楼、二楼、十四楼、顶楼,感觉就是艺术进入生活,直接深入到生活中。

因为从设计就已经开始让这个美术馆很不一样,给后面的定位留下了伏笔。大家当时讨论的当代美术馆的路径,库哈斯又往前走了一大步,把時代美术馆做成了生产基地和介入生活的方式,时代美术馆的核心价值已经不仅仅是研究呈现作为“物品”的作品,更体现一种艺术文化的研究、实验、生产、体验、传播和教育的方式。看建筑设计的细节,比如负一楼做的是一个艺术生产的空间、顶层有流动的艺术家工作室等等,所有这些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有很多条件受到了限制,我们只能尽量去靠近。

2010年注册完成,就要思考时代美术馆的定位是什么。一方面侯瀚如老师做了一个很超前的定位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我们也引入了做地产项目品牌定位的一些方法,不用去到SWOT,就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把整个中国的民营美术馆都放到双象限里,找出在这个象限图中,哪个位置是空白,时代美术馆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是现在还可以再大胆,放在全球艺术机构里面去定位都有可能性,毕竟当下全球化语境越来越融合。这里面也包含了“差异化”,差异化就是既然大家都在做美术馆,那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要找出可聚焦的点,这个空间是蛮大的。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录像局”,也不用做大,单一一点先做起来,别人就没有办法超越。还有最好往高处定位,一旦执行肯定要打折扣,稍微定低了就麻烦。我们在地产营销时总结了一个“三一主义”,就是唯一、专一、统一,找到唯一性的定位之后,就专心地去做,专一去做。有时候不是说做什么难,其实“不做什么”会更有价值,说的是“统一”。

还有一个点是持久战,在艺术这一块不像创业,创业可以有个盈利模式,一下就有天使投资,艺术真的不行。为什么讲持久战?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也并不太清晰。我们一开始通过项目培养自有策展人,5年之后才真正梳理出清楚的线索。三个学术线索:第一个研究性、实验性、对话性展览为核心,职业中期的中外艺术家个展,在中国其他美术馆没有做过个展的艺术家。艺术家在职业中期可能会面临一些瓶颈,因为资本、市场的力量很庞大,想创作想试验,但是市场说不行,画廊有营业额和利润的压力,相对难做实验性、突破性的东西,这时候美术馆就应该体现它的作用。群展则更多是探索艺术理论的发展,或者艺术理论比较聚焦探讨的问题,比如聚焦社会类型、角色、身份、科技、加速主义、人类世等等。

关于是否设置馆内策展人,策展行业里讨论得比较多,从我们自身经验来说,这个对机构来说非常有帮助。整个中国现在的年轻策展人和批评家和写作者还没有成熟起来,少有真正有分量的东西,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本身就弱,放在国际博览会上就显现出来。

馆内策展人培养,但不限于他们全做,还是需要面向独立策展人,所以每年我们会做泛策展研讨会。一是我们希望聚拢更多的年轻策展人,第二个,我们希望每年可以一起讨论单一的主题。当代艺术的发展,每年会有新话题出现,比如与社会学、科学、网络的关系等,到后来有南方理论,我们必须保持理论的领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具体讨论这些问题。

学术定位的第二点接近南方理论,这跟地域性有关。做地域性不是说就做本地艺术家,而是从地域性延展出思想上的出发点,这一点我们叫“基于南方理论取向,从珠三角出发,一路向南”。要触发优秀团队,探讨全球化问题,这部分焦点在于去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文献展为什么在希腊设分展场?相对于德国来说,希腊属于南方国家,北方西方是经济发达学术的权威,那么南方、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等,包括理论都是弱势,这几年慢慢地在越来越多的平权运动中体现出来。这个方面是从独有的珠三角出发,这个线索就有差异化,我们会一直做研究和呈现,重新梳理当代艺术在南方的发起和行动。这一块从真正梳理之后才发现,尤其中国当下,美院里面教艺术史,当代艺术发声的这个过程中,很多还只是关注到北京上海做了什么、有什么团体,相对忽视了南方和西南,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当地没有好好梳理。

除了展览还有“一路向南”研究项目。那它为什么会变成不一样的形态?时代美术馆面积不大,建筑面积总共2300平方米,展厅才1200平方米,一年内我们也就做4个展览,怎么办?解决问题,其实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都是展览的形式,可以用很多渠道或者方式呈现。所以“一路向南”是在全球招募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和艺术出了成果之后,可以通过背景来呈现。比如我们今年刚刚做的这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在這里研究之后做出来,会参加明年的新加坡双年展,在作品展签就会写:时代美术馆“一路向南”的研究项目。用这种方式去获得能量的外延,空间永远都只有这么大,但是影响力可以做到更大。

“榕树头”这个空间在一楼,一方面是有橱窗的效果,一方面是距离观众更近,大家可以走过路过就来看。现在还有很多中国的观众对美术馆是有距离的,不敢进去,觉得里面是不是很“高大上”,或者看不懂。所以我们把这个空间做成开放式的驻地项目,一年做两个驻地。不仅在美术馆,还要走进美术馆周边黄边村里,到村里面去体验,去打交道,进行创作和呈现。

由于之前两类的定位,观众会觉得太学术,考虑到美术馆公共性的属性,就有了第三条线索:传播泛社区的机构和艺术概念,共同建构公共艺术机构的社会使命。其实就是我们要贡献多元价值,这个在当下中国更为可贵。我们需要给这个社会提供更多去看待社会的方式和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观点。这个线索一样可以做展览,也可以做很多公共项目。这个线索的展览是由公共项目部来做,两到三年有一次,比如荒木经惟、蔡明亮等等。(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2018年12月27日作者在“广汇大讲堂·第五期”进行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