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改理念下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019-09-10盘美莲
盘美莲
摘 要:没有特色哪来生动,没有生动哪来效率。课改形式的多样化和课改闪光点的把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设计出更高效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
关键词:课改理念;合作探究;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并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然而,对于新课程传授方法上的改革还正在进行中。全国各地的大小学校虽然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但多数教师只是学“样板”,而没有“戏”。我通过多年的“课改探究”,本文将结合数学教学中的相关案例,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想玩的孩子是呆子。作为教学者,能把学习知识与玩联系起来,就是教学的成功所在。曾有一位物理老师与我谈起关于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绞线问题。他抱怨学生总学不会。我建议他,不妨让学生拿着粉笔去操场上画画吧。那位老师照做后,效果提升到100%的准确率。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在教法上着眼于“学”。根据学生求知欲和自尊心的特点,培养兴趣,激励进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享受学习的乐趣。
没有课改的课是没有生命的课,套用模式的课改是没有发展的课改。没有特色哪来生动,没有生动哪来效率。教师的特色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必须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前准备1分钟,胜过课堂2分钟,超过课后3分钟。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哪有那么多讲不完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知识的准备,即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
我执教了这样一节数学课,课题是解分式方程。我的课程设计是这样的:
1.情境导入,出示课标:结合课本,让学生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学生静中有动,独立完成;老师以静制动,督促、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然后老师以动迫静,指出解决问题的核心,出示新课标。
2.自主学习,完成课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
3.合作探究,展示课标:每小组准备一张1cm宽3cm长的矩形纸条,把公分母写在纸条上。然后把它往分式方程左右各部分前放一放,约一约。从而轻松、愉快、简洁、准确地完成了去分母这一伟大步骤。紧接着是精选例题,学生展示,以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①确定最简公分母;②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③解整式方程;④检根。
4.问题反馈,提升课标:这一环节是老师以动迫动,让学生心动手动,并流露出对老师解决问题的高明的崇拜之情,流露出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洋洋喜气之神,流露出对学习知识的期盼和愿望。
整节课给人的感受是,思想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点燃,合作探究的氛围流淌在课堂始终。其点睛之笔即一张矩形小纸条的运用。它像一只小船,载着学生的童心,在探究的溪流中荡漾。
这节课的效率之高是可以预见的。它与传统教育相比,一是用活了一张矩形小纸条,寓传授知识于游戏活动中。二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没有让课改模式漂浮在课堂形式上。
活跃的课堂来自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理念上的准备。课堂上,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自己能学习”的教学理念,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提问、勇于表现,坚持课堂教学的最理想境界是学生自己能学习;最给力手段是引导;最高效课堂是展示。唯有坚持上述教学理念,课改的模式才不僵化,才能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个性,才能适时张扬学生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才能把无味的知识变成有味的能力。
二、挖掘课改亮点,打造奇效课堂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有好奇、求知的欲望,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特征。因此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源泉。
全班分为四大组进行讨论作图,每小组推荐一名优秀的学生把图画在黑板上并进行分析讲解,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与纠正,同时作出小结:k>0,举左手,k<0,举右手;b>0,直线往上浮,b<0,直线往下沉。然后,引导学生做手势,一句“幼小心灵(举右手k<0)”让学生终身不忘。在探索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一堂課的闪光点,就是教师的想法、讲法和做法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曾听过一节化学课改示范课,讲的是水通电产生氧气和氢气。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学生的一句“负氢”,让老师茅塞顿开,“负氢”乃“父亲”也。这就是闪光点。类似的闪光点,作为数学课也是应该有的。下面略述一二。
1.关于绝对值的认识: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不能说成“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否则,学生在运用时,答案总会出错。
2.关于去分母解分式方程:用矩形小纸条写上公分母去分母,保证不错。
3.关于函数的性质:结合图像描述性质更准确、更直观、更容易。
4.关于透视图:用透明纸模型教具进行教学。
5.关于三角函数:带领学生测量建筑物高度。
6.关于对称:带领学生参观。
7.关于图形的欣赏与操作:请民间艺人展示。
8.关于数学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数学与文化”专栏,讲一些数学史和名人故事。
9.关于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譬如学会分类讨论。例如,已知圆的半径为5cm,两条平行弦长度分别为3cm和4cm。求两弦的距离。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弦的位置分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