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2019-09-10寇改红于新茹闫贺平杨尽玲
寇改红 于新茹 闫贺平 杨尽玲
摘要:近几年,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高职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仍然很低,归其原因是学生自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知识技能以及对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不够,基层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等,为此,需要学生和家长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和知识培养上做出调整,政府应健全基层工作的保障政策,改善基层就业环境。
关键词: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基层就业;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据了解,2018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达36.8万人,其中,研究生1.57万人,本科生17.97万人,专科生17.26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量占比较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对新形势下严峻的就业状况,国家和政府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就业,河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但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仍然很低。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比例低的原因
(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首先,作为毕业生自身,在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表现出择业的务实化、功利化,这也反映了高职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与择业行为之间的冲突。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标准中,64.64%的人首要选择工资福利,33.51%的人选择交通等外部条件好或选择人际关系良好或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而选择对社会贡献的毕业生仅占1.85%。此外,通过咨询河北省省属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如,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等20多所院校,这些学校的生源以河北省内的农村生源为主。受中国传统观念的约束,多数农村学生认为数年寒窗苦读,终于脱离了农村,不想再回基层工作。
其次,作为家长,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好不容易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毕业后最好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留在大城市生活,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如果孩子到基层工作,家长一则认为孩子没有出息,二则认为自己没有面子,所以,即使孩子有到基层工作或创业的想法,家长也会强烈反对。另外,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是在城市长大,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如果去基层工作,父母会担心条件太艰苦,生活上会有诸多不方便,再加上缺少各种资源和人脉,非常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更不支持孩子去基层工作。
(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知识技能以及对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很少针对基层工作岗位进行设置,主要是基层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即使想设置相应的专业,又担心此专业招生不好。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在几年内很少有变动,如果有变动,也是进行简单的微调,只是增减某一门课程,或适当增减某一门课程的学时。尤其是实践知识的学习,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很好,但仿真训练不多,很多实践课所学内容很难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对基层的需求专业以及需求的知识缺少实地调研,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适合基层岗位的需求。
据调查,河北省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是课程的内容太过于理论化,所采用的教材好多都是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的普通就业教材,这些教材针对河北省基层就业的内容很少。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流于形式,部分学校会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做一些简单宣传,但缺少对基层单位具体情况的了解,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了解得不全面,使得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存在很多后顾之忧。
(三)基层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相关优惠政策有待落实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尽管城乡协调和区域化协调发展政策实施后,基层环境比过去有所改善,但与一些城市地区相比,还是有些贫穷落后。很多农村地区办公条件差,硬件设施简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就业意愿相对较低。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薪金待遇、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服务也不够健全。
二、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几点对策
(一)学生和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学会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当前,河北省的很多城市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河北省周边的北京、天津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比较高。相对而言,在当前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基层的发展空间大,对人才需求量增多,很多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摆脱陈旧的思想,把农村基层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结合在一起。作为家长,也要改变以往的“铁饭碗”思想,鼓励孩子到艰苦的基层单位就业、创业,让孩子吃苦知甜,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高職院校在专业设置和知识培养上做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基层岗位的调研,不断创新,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断调整专业,在专业建设上要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努力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面,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增强就业潜力。高职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时要落到实处,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在对河北省各高职院校进行走访调查中,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实习软件,学生在实习中按时签到,按时提交实习汇报,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汇报进行批阅,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用于实际工作,将学生毕业时就打造为“准职业人”。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积极与基层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真正构建起“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技术人才”的多方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
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高职院校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观,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时进行简单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应开设在不同学期,将正确的就业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涯,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当年,对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宣传到位、讲解到位,鼓励学生去基层就业,树立为国家和基层地区服务的意识,通过基层工作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舆论宣传和改善基层就业环境相结合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确保基层单位相关的招聘岗位、工作环境、福利和待遇等信息的真实性,并通过学校将这些信息传替给毕业生。各学院积极挖掘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典型人物事迹,通过学院的公众号、主题班会、报告会、手机微信群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解读国家和河北省关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四)建立健全基层工作的保障政策
要想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心甘情愿到基层工作,必须健全基层保障制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从2009年起至今,中央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河北某大学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时,鼓励学生说:“下基层、到基层工作,基层的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河北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也提出了很多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但总体上还不够健全。河北省可以借鉴浙江、广西、江苏、河南等省出台的详细政策,如,广西省从2009年起,广西省教育厅、财政厅两部门联合下发针对毕业生毕业后自愿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管理办法,如,到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3年以上(含3年)的高校毕业生,其学费由国家实行代偿。河南省在2009年响应国家的“三支一扶”政策,对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者,参照服务地乡镇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并提高其生活补助标准至少300元,这些政策对推动高职学生到基层就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河北省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基层的职称评审、职位的评审等上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到基层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各级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扶植,开通绿色通道,提供资金和贷款支持;针对一些到河北省贫困地区就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考学、考公务员等方面采取降分、优先录取等政策,对于贫困学生到基層就业的,可以对其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等。同时,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职学生到不同地区的基层单位就业的采取不同的政策,可以依据各地的贫困程度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对于较贫困地区,应大大提高生活补助。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也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确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是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需要多方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