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及评析

2019-09-10杨波孙世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程本课卡片

杨波 孙世梅

教学设计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去年的树》中鸟和树这对好朋友那份浓浓的友情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关注“一定”一词,再读课题,更能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承接前面精讲课文《去年的树》,由标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词语中认读生字。

手推车   根茎叶   拆下来   旧木料

缩成一团    努力生长    吱吱嘎嘎

2.韵文中认读生字。

小小种子缩进泥,

努力成树钻出地。

茎深叶茂心愿起,

变身推车随它意。

吱吱嘎嘎想休息,

旧车摇身变座椅。

挺直腰背很吃力,

拆做地板铺满地。

童话故事多神奇,

快快走进课文里。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主要内容创编的“小韵文”浅显易懂,巧妙地涵盖了7个认读字。此环节既是在个性化的语境中认读生字,又是对本课故事情节的引入与初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随机接读。

(设计意图:故事篇幅较长,教师朗读示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温暖阳光的情境中。随机接读,提高了学生倾听的专注力。師生合作朗读,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四、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出示“略读提示”,明确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大道至简”,直入重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依据“略读提示”的指引。“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五、借助导图,自主学习

解决“略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1.出示学习指南,解读学习卡片。

①读: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

②选:任选一张适合自己的学习卡片;

③填:提炼关键词,填写卡片;

④讲:根据卡片提示,讲述“这段历程”。

学习卡片1:历程中的变化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2:变化过程中愿望改变

站          □             坐          □

种子—(       )—(       )—(       )—木地板

学习卡片3: 进一步关注“怎样实现的目标”(关注人物、提取“动词”)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式的卡片设计,运用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主要内容。三个难度等级的设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给予学生自主的选择机会,使自主学习更适切、更有效。)

2.自主学习,记录时间。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的“自读”,要让学生唱“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教学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此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在前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的学习中,学生习得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故事的线索从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课则进行自主阅读,迁移运用,发挥了精读与略读的“典型引路”与“举一反三”的作用。)

3.分层反馈,讲述“历程”。

(设计意图:从选择卡片到自读填写,从书面填写到口头讲述,从同桌互讲到全班汇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习的个性需要,遵循由自主到合作的规律。)

4.依“情节图”,梳理“历程”,引出“四句话”,体会人物心情和心态,感情朗读。

5.观察“情节图”思考。

①在这一历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预设:自身在变、它的想法在变、帮助它的人在变、做出的贡献在变……

②在这一历程中,什么一直没有变?

预设:它不论什么时候说的话里一直都有一句不变的话。

③回扣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抓住故事中的四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情感朗读,感受树的阳光心态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6.回顾故事,回味这一“历程”。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词语写在卡片上)

预设:美好、奇妙、漫长、心想事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尝试提炼与总结,给予其个性化理解的表达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选择有代表性的词语贴在黑板上,给予学生思维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最中央。)

六、小组合作、发现异同

过渡:相同的童话故事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两篇童话故事放在一起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1.出示“略读提示”第二个问题:“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合作学习卡片》。

3.共享各组学习收获。

相同点:都写“树”、拟人手法、想象丰富、语言描写、变化、历程、贡献……

不同点:情感(悲—喜)、主人公、叙述时间(短—长)……

(设计意图:精讲课文与略读课文,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略读提示”指引我们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开放的阅读空间,自由的比较方式,归纳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求同而温故,求异而知新”。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七、质疑思考,激发写作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故事的结尾呈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配乐朗读)

2.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3.如果它真变成了一棵树,又会怎样呢?

4.把你们的奇思妙想写下来,也尝试编一个“树”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赋予故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激发起学生编童话、写童话的习作兴趣和创作愿望。由此与本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巧妙联系。)

教学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凸显略读课特点,体现单元框架的编写意图,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真正放在课堂的最中央。

杨老师以直观的思维导图设计学习卡片,引导学生思考“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她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三个难度等级的卡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把握了重点和难点,又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进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适合运用直观的“思维导图”进行故事构思的梳理与语言架构的辅助。本课恰为“承上启下”的单元位置。运用前一篇精读课文《去年的树》所学习的“抓线索、绘导图”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学习本课,解决故事内容的梳理(讲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程”),而本课的自主学习又为后面的精读课文《牛肚子里的旅行》课后习题画出“旅行图”做好学习铺垫和方法迁移。故事情节图的“梳理—绘制—运用”使读童话有“线”可理,读得具体,读出条理;又使编童话、写童话有“线”可依,编得有序,写出层次。从“读”到“写”,无缝对接;从习得到运用,自然过渡。

在完成第二个问题比较《去年的树》和本文的异同时,杨老师运用韦恩图,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温故而知新”,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磨课心得

那一定会很好——也许是这充满正能量的课题一直鼓舞着我,在艰辛的磨课之路上,仿佛无时无刻不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激励着我不断成长、不断超越。

那一定会很好——也许是这积极乐观的话语给了我自“山穷水尽”中探寻“柳暗花明”的勇气和力量,在如切如磋的磨课历程中,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抽签偶得的“好”兆头

当得知本次由我代表吉林省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小语盛会时,激动之余“压力山大”;当获悉本次赛会将以统编本教材为选课范围抽签决定授课内容时,茫然之中“不知所措”。唯一能确定的是我的授课方向为“阅读教学”。

7月中旬,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美丽的贵州兴义参加抽签会。当看到抽签纸上赫然的“那一定会很好”,我不禁窃喜——不论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单看这课题就足以让我沉浸在美好的祝福与完美的预测中。虽然没看到教材,不知晓课文,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地反复默念着课题,以这样的好兆头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那一定会很好。

初次阅读的“好”感觉

手中没有教材,只能试探性地在百度上搜索一下。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种子到木地板的经历。初讀故事,丰富的想象,有趣的情节,精短的语言描写和那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猜想,学生也会像我一样喜欢这个故事吧?

拿到期盼已久的三年级上册教材,那充满油墨的馨香给人怡然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一课,越过前面的“略读提示”,直接进入课文,就是这个温暖的小故事,文中的插图以清丽的水彩勾勒出三幅画面:农夫推着车的喜悦,一把椅子的静立,木地板沐浴着阳光的温暖。三页内容,图文兼美,就像初见一位重逢的老友,莫名心生一种亲切感。

细读教材,才注意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只有7个要求会认的字,除略读提示的两个问题,书后没有练习题。显然,这篇课文需要一课时完成。这样一方面不用考虑课时划分问题,可以体现本课教学的完整性和整体感;而另一方面要考虑怎样能既完成认字、读文,又能解决略读提示的两个问题。

解读品析的“好”发现

带着诸多疑问,我又一次沉浸在书海中,渴望能从中找到一点儿灵感,寻到一丝灵光。于是眼中的关键词定位在“略读课”和“童话教学”上。翻阅书籍,查阅文章……当我搜索相关教学录像时,惊奇地发现近年来“国赛”的课堂上几乎没有略读课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听说多年前一位特级教师以一篇略读课的精彩教学赢得了现场好评和阵阵掌声,但却意外地名落孙山。原因何在?没有把握好略读课的特点,把略读课讲成了精读课。她失败的经历就像魔咒一样,从此以后全国小语会赛课的讲台上再没出现过略读课。也许是大家在略读分寸的把握上有所忌惮。是呀,略读课怎么讲?讲多了变精读,失败!讲少了变自学,失败!我再一次陷入迷茫——对于我来说,“那一定会很好”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然“怎么讲”的路走不通,就试着从“怎么学”的角度探探路吧。我尝试以学生如何学习的角度再次解读教材,竟然有惊喜的发现:

“单元导语”指方向,统整“目标”定位。

这一单元围绕着“童话”的主题,要学习四篇童话故事,以“精—略—精—略”的顺序排列,“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学习最后指向写作——“尝试编童话、写童话”。阅读感受想象,而创编需要想象。阅读童话与编写童话的自然链接点在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表述,理出情节的线索是关键。

“略读提示”明任务,确定“问题”导向。

略读课无须“节外生枝”,课文前的“略读提示”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学习任务,解决了这两个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分析“略读提示”的两个问题: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这一问题紧扣故事内容,学生思考时,也许会从故事情节的变化入手,逐一讲述这段历程;也许会从故事的整体思考,归纳概括,感受这段历程。

比较《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对比阅读,过去从来没有在三年级出现过,学生能比较出什么?从哪些方面去比较?比较到什么程度?……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

这些未知和不定仅“纸上谈兵”是永远解决不了的,我带着无限期待和些许忐忑开始了磨课的历程。

反复推敲的“好”变化

自新学期开学到比赛时间,磨课时间也就一个月,除去休息日和为其他工作占据的时日,我仅剩20天有效期。一向排斥“软磨硬泡”式备课模式的我,真正有效的“磨课试讲”仅有六次,但在各级领导的督促关怀下,我与省、市的教研专家和学校的备课团队,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说课、议课、研课过程,不断地就试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研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将所经历的磨课历程概括为两个变化过程:

1.从“面面俱到”到“删繁就简”,体现略读特点

第一次试讲,尽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认读生字、朗读课文就占了10多分钟,而“略读提示”的问题提出后,少部分学生能短时间内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和解答,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地听、茫然地想,不知所措的状态。于是,我便调整为小组合作、团队互助的方式,但难以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都有思考、有提升,真是辛辛苦苦地讲了许多,延时20多分钟仍觉得放心不下。比赛时延时半分钟都要被扣分的,这节课必须要做“大手术”。

重新审视目标,必须删减教学内容,精简课堂语言,还要考虑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生字的认读必须精练,逐字落实其重难点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吗?孙世梅主任面对我的困惑,这样说:“认读字,重在认读,终要会用,在不同的语境下认读和运用。”是呀,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生字的方法和能力,何不给他们些自主空间呢?将生字认读与课文朗读结合在一起,认字为了读文,读文也可认字。于是我调整了认读字的学习方式,以检查预习开始,检验生字在词语中的读音,又将生字编入一首体现课文内容的儿歌中认读,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读文时再次认字,既学习了认读字,又初读了课文。我们用节省下的时间解决重点问题,体现略读课特点。略得有理,略得有度,略得有法。

2.从“尊重学生”到“关注个体”,彰显生本课堂

几次磨课,最纠结的就是故事内容的梳理,学生常会凭着读文记忆,零散无序地复述;课堂观察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处于强势位置,多数学生只是“听众”。究竟应该写哪些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呢?看着让我们不断纠结、难以抉择的十几种板书设计方案,我顿发灵感——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提炼关键词把握内容的方法,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梳理线索(文中有多条线索,任何一条都可以理出情节变化),绘出一个思维导图呢?基于三年級学生的认知现状,不能完全撒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式的思维导图卡片。试讲时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运用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我又将导图调整为三个难易等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一次的实践非常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选择的思维导图卡片的辅助下提炼故事信息,梳理讲述故事情节。由低到高的学习反馈,自然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既尊重了学生学习规律,又尊重了层次差异,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在课后研讨、论证这一教学设计时,发现前一课《去年的树》与后一课《在牛肚子里旅行》都在关注故事情节的梳理,更巧的是后一课课后题明确写出让学生动手绘制“旅行图”,本课的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正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编童话、写童话的思维架构做铺垫,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读写迁移。

而后的磨课,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加入“个性化理解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环节,以贴“词卡”形式,体现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尊重。

就这样,一节试讲次数不多,但背后凝聚团队力量的《那一定会很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阅读体验与语用实践为基调,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素养,体现略读课文特点的示范课例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与好评。特作小诗以总结这次赛课历程:

那一定会很好

再回首,不禁感谢那段“磨”的历程。

虽苦而艰,但一路欢歌。

磨课,磨人,磨团队。

我们

在磨砺中共生情智,不断提升,

我们

从经验走出来,解读教材,探寻编者意图;

从课堂走下来,解读学生,探索生本策略;

从磨课走过来,解读教学,探求变革路径。■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吉林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历程本课卡片
卡片排一排
健忘卡片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水往高处流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