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龚德君齐雪艳

高考·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深度学习应用研究

龚德君 齐雪艳

摘 要:深度学习追求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迁移的运用,关键能力的获得以及创造性的解决现实问题。在中学语文阅读中,需要通过辨文识体,解疑答惑,构建意义等一系列方法实现深度学习的最大价值。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它逐渐成为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的一种模式,是中学生阅读出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符合中学生心理的发展要求,也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阅读;应用研究

对于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来说,传统知识积累型的浅层学习已经不能适应个人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相应地,更加倾向于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整合、迁移,更加注重对个人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深度学习,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21世纪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布鲁姆在认知领域中对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即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从这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学习有深浅之分”划分。[1]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1976年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的。

有学者从学习的过程中定义,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存在,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存在,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的学习属性,是指学习的情境中要求学习者精神高度集中,能触及到心灵深处,激发学习者深层的兴趣、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能引起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改变,使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成长。[2]

有专家从认知领域对深度学习进行阐释,相对于浅层次学习而言,深度学习在认知水平上属于一种高水平的认知,强调学习者在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是着意于高阶思维的运用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智活动。[3]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从当下的教育目标来定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指向具有一致性。深度学习的目标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迁移的运用,关键能力的获得以及创造性的解决现实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并进行理解性学习,要求学习者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对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4]指向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多种综合能力的发展、理解并探究世界本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特征学习方法,将简单的表层的单一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变成高层次的抽象的综合的知识关系网,最终创造性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对文章的主题分析、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进行精细地分析,最后写作创造。深度学习的含义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知识信息的深度挖掘。这是深入知识的内核,得到全面有具体、有因有果的真知识,达到透过符号化的文字看到事物本质的效果;第二层次,深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调动身心去体验、感悟,并且产生较浓的兴趣;能够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选择、评价、运用,有深入的思考,深刻的体悟,深透的认识。第三层次,深远的影响。深远的影响指的是什么呢?即在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后,还能够形成对未来学习和生活正确引领的观念,能够与自我联结起来,自我反省,指向内心深处的对自我的意义的构建;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创新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二、深度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策略

在语文的阅读探究中的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最大化的运用阅读材料,获取知识,通过对信息材料的深度加工,锻炼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不断变更好的途径等一系列的过程也就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深度学习。

对语文的阅读,要真正做到深度学习,就必须完成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能够做到对材料的迁移运用,综合评价以及引起自我的反思,确实是有很大的难度。要解决这个困难,让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地提高,就必须践行以下策略。

(一)辨识文体,全面具体,心中有数

在研读文章之前,需要辨别文章的体裁,是因为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文章大多是与中学语文教材相仿的文章,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寓言等等,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特定的文体风格以及语言特点。用不同的文体自身所应有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文本,读出文章中的内容与思想。例如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知道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可以运用散文的“三问”的阅读方法,即作者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样写景抒情的?通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答,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通过辨识文体,细细地品味文章,可以达到立足于文章的阅读。尊重文章,细致地反复阅读文章,一方面,要注重整体的把握和结构的分析。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细节的解读,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需要对文章中的所蕴含的深意进行思考。即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正确的知识,代表了对文章信息的加工处理。这是深度学习的起点,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二)深度思考,解疑答惑,心中有路

对文章的深度学习是需要走进文章,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文章中的思想进行碰撞并有限度的融合,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理解。如果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到位,欣赏还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就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也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

例如在閱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当深入文章中就会有“为何作者要写和父亲及其平常的五句话”这样的疑问,这五句话分别是“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都是平日里极普通的生活场景中的对话,但作者都将它写了出来,这需要我们体会其中不平常的用心。第一句话是在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为了安慰我也担心我太过伤心而说的话,告诉我不要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父亲希望我能够勇敢面对,希望我能坚强地走下去;第二句话是在反复嘱托熟识的茶房之后本不必要却又坚持送我,因为放心不下我;后来又说他去买橘子,希望我别乱跑;在准备离开之时,希望儿子多写信,得到儿子的消息,是对儿子思念之情的表达。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是温暖,平常的几件小事将父亲的形象更丰富且立体,这篇文章中父亲的形象也便变成了经典。

融合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进行对话,对自己的疑问和文章结合起来,重视对文章的深度处理与挖掘,不断地进行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活动,重视完整性于深刻性,立足于核心主题,完成从事实到观念、从知道到了解、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探求隐藏在知识符号背后的本质原理与思想意义,逐渐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构建意义,实现价值,心中有我

阅读的过程是自主探索的过程,是形成阅读体验的过程。然而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观念,同样,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输出。学生开始形成概念化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对材料有更深人的理解可以对知识信息创新性使用。这是阅读本身的特征,也是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当真正的学习完一篇文章时,需要“全身而退”,走出来,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有客观公正的认识,走出文章,强调的是自己已有的认识和新的认识之间产生的作用。归纳自己的理解,梳理自己的思绪,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从自我出发而形成的知识信息的内化,是经过知识的激活与影响的成果,不断思考、分析、评价、判断、选择、迁移与应用。例如,评价自己在这堂课上有什么收获,评论作者展现的画面、思维轨迹等是如何帮助自己了解任务的心境与动机的。[5]对整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反思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自己的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创新型的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学完《看云识天气》之后,可以通过观察云彩而判断天气状况;在学习完《论语》之后,能将其中对学习的态度转化为自我的体悟并践行;学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与求真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对自我的关照,是对认清概念,看到本质之后形成的自己的观念,是学习之后与自己的深刻反思,是完成自我意义构建的过程,这也是深度学习语文阅读后的成果展现。

三、深度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中运用的价值意义

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它逐渐成为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的一种模式,当我们将深度学习置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深度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意义就突显出来。

(一)有效解决中学生阅读出现各种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下中学生的阅读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在各种考试以及升学的压力下,中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辅导补习所占据。除此之外,手机媒体等网络娱乐的入侵使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多是玩电子游戏、看电视,聊天和发各种视频等,所以中学生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阅读时间大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一扫而过,大致了解其中的意思,进行浏览性质的浅阅读。有的甚至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加以推测,难以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处于表面的浅层阅读过程中,内心确实浮躁和慌乱的,陷入自我的迷乱之中。这种处于浅层次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后,对于经典名著,很多中学生有强烈阅读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欣赏水平,他们愿意尝试阅读,但经常半途而废,或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很多人甚至只能通过电影电视来了解文学作品,造成大部分学生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非常粗浅,难以领略和消化吸收经典作品的精华之处。[6]

一系列的阅读问题会使学生出现阅读时注意力分散,处于浅层次的阅读状态,懒于探索问题,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长期下去形成一种低迷的恶性循环中,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信心。真正的阅读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找出各种隐形的关系网,能够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进行阅读,能够有效解决各种阅读问题,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符合中学生心理的发展要求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指出,中学阶段处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感知能力达到较高水平,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对识记的材料分析综合。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如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能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喜欢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渴望获得外界的承认和尊重。同时,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更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他们兴趣广泛、对世界很敏锐,思维活跃。

在语文的阅读学习方面,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零散的庞多的阅读材料,一方面,会使学生处于简单的重复工作,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简单的记忆使学生处于浅层次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未来需要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要求,适应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进程,适应未来的学习、社会生活。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涉及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讲,主要是指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与深度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这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分析、判断、质疑、评价,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实现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既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项目基金:《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范式的变革与实践》批准号:JGKC17128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5-80.

[2]张晓娟,吕立杰.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04):96-101.

[3]杜建霞,范斯·A·杜林汤,安东尼·A·奥林佐克,王茹.动态在线讨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的深层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6(04):75-79.

[4]常立娜.深度学习文献综述[J].开放学习研究,2018,23(02):30-35.

[5]张诗雅.深度学习中的价值观培养:理念、模式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1):67-73.

[6]张素.全民阅读背景下高中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8(07):82-85.

作者简介:

龚德君(1995—)女汉族陕西安康人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齐雪艳(1977--)新疆博乐人,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深度学习应用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