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2019-09-10潘丽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情境

潘丽芳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模式下,以创设实际情境、学生主动探究、优化课堂结构、突破创新为主要环节,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突破,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的、宽松的、互相协作的、积极探究的氛围,使师生都能进入最有效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教学方式  情境  创新  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要求,所以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更新教育和教材观念以及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大力推进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对教师素养的一个挑战。一个自己很少看书很少搞学习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理念会有多少的同感?只有老师自己有了对自学的感悟与自信,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学习;才能够成竹在胸地把一切能给予学生的机会都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发现。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二、巧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同时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的学习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要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为学生参与探索提供现实性、可探性、实践性、准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情境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现就以下两种情境的设计加以探究。

1、巧设揭题问题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创新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到新华书店认真观摩书店里的书籍的摆放规律。课堂上首先就这一问题与学生对话。具体操作如下:

师:新华书店的书籍是怎样分类摆放的呢?

生甲:按一定规律分门别类进行摆放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你知道吗?

生乙:读者在找书时比较方便?

生丙:也便于服务员摆放书籍和掌握书籍的销售情况。

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能使问题的叙述和操作过程大大简化。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把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这句话.

生丁:物以类聚(掌声鼓励)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整式中来进行“物以类聚”吧。

2、巧设探究式问题情景。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数学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相似形的教学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发两张不同比例尺的中国地图,让学生选择三个城市连成三角形,并测量它们的边和角,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两个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学生经历了猜想、实践讨论、整理分析,如期获得了知识技能;还培养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意识。

三、巧妙随堂问,提高灵活度。

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设问,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由思生趣,从趣中学。

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和正比例函數y=kx(k为常数,k≠0)的教学时,耳边传来了窗外田野里的一阵阵蛙声。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灵机一动,问道:“如果我们把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比作小蝌蚪,那么我们可以把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0)比作什么呢?学生们迅即回答道:青蛙。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他们认真地解释:因为小蝌蚪有尾巴,青蛙没有。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有常数b这条尾巴,而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0)没有。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反应敏捷,描述准确。一时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这次偶然性的类比学习,他们熟练地掌握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印象深刻,久经不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就是实现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创新的可能还给学生;学生才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有感官、心理、情感上的诸多体验,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建设,2012(10):165.     [2]成长义。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12(32):18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