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西农66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9-09-10陈梁黄录焕赵加强陆和平

种子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选育小麦栽培技术

陈梁 黄录焕 赵加强 陆和平

摘   要:西农668小麦品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豫麦34为母本、西农213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经系谱改良混合法而育成的一个高产、抗病、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通过2015年陕西省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5001号)和2017年河南省引种认定(编号:豫引麦[2017]018号),品种权申请保护登记号20161743.8。介绍了西农668的品种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2-0056-02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志码: B

关键词:小麦;西农668;选育;栽培技术

西农668小麦品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针对关中灌区、黄淮麦区小麦生产上存在的丰产性有待提高,抗病性、抗倒伏性、抗逆能力和抗性结合不全面等问题,选育的在关中麦区及相邻黄淮麦区,越冬安全,中熟偏早,综合抗病性好、抗倒伏、抗逆能力强,产量达600 kg/667 m2以上的广适性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母本豫麦34为黄淮麦区南片主要推广的矮秆、高产、稳产、抗逆性好、粒大的强筋优质生产品种;最大缺点是高感小麦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产量相对较低。父本西农213为西北农大植物免疫研究室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的一个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的中间抗病材料。西农213属冬性,穗粒数较多,结实好且优质。

2004年组配豫麦34/西农213组合,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经系谱改良混合法选育而成。整个选育世代均在人工接种病源并充分发病的病圃试验条件下进行。选育期间,从F1到出圃,全选育过程均在试验区(排)两边种植条锈菌和白粉菌高感诱发品种,并适时人工接种条锈病菌和白粉病菌当时主要优势小种,保证诱发品种充分发病,给选择材料提供病原菌。在品系测产的同时,在赤霉病常发、重发区杨凌揉谷镇石家村种植品系,通过自然诱发鉴定赤霉病[1]。整个选育期间,各世代采取接种诱发主要病害、早代测产(F4~F6)、择优选择、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2010年结束选择,定名为西农668。2011年在杨凌、黄淮麦区(西农新品种试验示范点)选点试种,进一步观察品种适应性。2012—2013年、2013—2014年两个年度参加陕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同时参加生产试验。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西农668属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平均生育期比对照品种小偃22晚熟1 d。株高70 cm左右。幼苗根系下扎快,根系发达,半匍匐,青绿色,生长势壮,春季生长稳健,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旱、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较好,在2012—2013年度、2017—2018年度冬春长期干旱和严重倒春寒的极端年份情况下,该品种基本未受影响,无缺粒虚尖现象。

株型半紧凑,旗叶中等大小,上挺,秆硬抗倒,后期灌浆快,叶功能好,耐干热风,熟相黄亮。穗层较整齐,穗中等大,大小较均匀;穗近长方形,中长芒,白壳,光颖,每穗小穗数20个左右,结实较均匀,每穗粒数36~45粒,粒白色,卵圆形,大小较均匀,皮薄,粒饱度好,商品性好。千粒重47 g左右,穗数42万个/667 m2左右。

2.2   历年区域试验结果

2012—2013年度,参加陕西省高肥C组试验、6点汇总,平均产量459.1 kg/667 m2,比對照小麦品种小偃22产量444.6 kg/667 m2增产3.3%,增产点占100%(共6个试验点,6点增产,最高点(户县)增产6.6%)。

2013—2014年度,第二年续试,在高肥E组,6点汇总平均产量495.1 kg/667 m2,比对照小麦品种小偃22产量481.3 kg/667 m2增产2.9%,增产点67.7%,为区组第四名(共6个试验点,4点增产,最高点(兴平)增产8.5%)。

两年全省高肥区试共设12个点,平均产量可达477.1 kg/667 m2,比对照小偃22平均产量462.9 kg/667 m2增产3.1%,增产点占83.85% 。

2.3   历年生产试验结果

2013—2014年度,参加陕西关中灌区水地(D组)生产试验,6点汇总,平均产量466.8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小偃22产量454.7 kg/667 m2平均增产2.7%。

2.4   抗病鉴定结果

2012—2013年度,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统一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抗白粉病。2013—2014年度,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统一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2.5   品质分析结果

2014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结果:角质率94.0%,容重803 g/L,粗蛋白15.25%,降落值428,湿面筋33.2%,沉淀值29.2,吸水量61.8,面团形成时间3.7 min,稳定时间2.1 min,弱化度154,粉质质量指数48,评价值46,最大抗延阻力145,延伸性182,能量37.3,R/E值0.8。

3   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宜地区

适宜在陕西关中灌区和与关中灌区生态条件相似的黄淮南片周边麦区种植。

3.2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目标产量在500 kg/667 m2以上的田块,根据地力水平,每667 m2施纯氮9~14 kg、纯磷10~12 kg、纯钾4~5 kg。施肥总量分配:基肥占全生育期用肥量的75%~80%,冬灌时视苗情追施尿素5 kg/667 m2。

3.3   播期

陕西关中的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若遇特殊年份不能适时播种,可将播期推至10月20日左右,力争苗全、苗匀、苗壮。

3.4   播量

在整地质量较好、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块,可适时播种,一般播量9~10 kg/667 m2,秸秆还田。整地较粗放的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至11~13 kg/667 m2。基本苗要求16万~18万,冬前群体55万~70万,春季最大群体以80万~90万最佳。

3.5   灌水

适时冬灌,酌情春灌。若遇春旱年份,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补水。

3.6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由于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改变,造成田间病源量和虫卵大量增加,加重了对小麦的危害,所以在病虫害发生较重的田块,要进行拌种处理,防止小麦苗期的病虫害。

在小麦生长发育阶段,按照草、病、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当地气候特点,及时防治。播期在10月5—15日的田块,11月初喷除草剂最好,播种较晚的田块,视情况选择喷防时间。若冬前杂草未长出,可在早春日平均温度达8~10 ℃,小麦未封地之前喷除。在小麦赤霉病常发区,要重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掌握在小麦抽穗初期和扬花盛期分别喷药预防赤霉病的发生,灌浆期结合防治蚜虫进行“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以增加粒重和提高品质[2]。

3.7   适期收获

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 1 ] 吴燕,杨荣明,牛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04):119-121.

[ 2 ] 许秀,吴逸群.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06):136-137.

(收稿日期:2018-10-15)

猜你喜欢

选育小麦栽培技术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