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2019-09-10赵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原则重要意义心理护理

赵敏

摘要: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心理学在对癌症病人、手术病人、急诊病人及老年慢性病人等特殊类型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医护人员自身心理调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掌握一定的原则,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沟通,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减少干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临床疗效,并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工作;重要意义;应用原则;心理护理

一、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是指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从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溯源于古代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

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还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

疾病结果发生在疾病之后,例如某人体检时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当病人的大脑接受这样的信息之后,导致明显的心身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焦虑、抑郁(躯体疾病的结果)焦虑、抑郁使病人行为发生变化,如社会性退缩,甚至自杀、自伤观念或行为(心理反应的结果),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干扰对肿瘤的躯体治疗,也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减退,加速了病情的发展(躯体、心理问题互为因果)。

心理学对临床工作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患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行为、言谈举止等都会对患者的情绪及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用和蔼、耐心的语气对患者进行疾病讲解,用权威性语言给患者一定的积极暗示,对患者也会起到治疗的作用。临床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疗水平,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目前已经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如冥想、肌肉放松等放松法、生物反馈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二、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原则

在疾病治疗中,医护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治疗原则:1.鼓励性原则2.关怀性原则3.疏导性原则4.保密性原则。医生还应帮助患者对病史材料进行分析,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患者一起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对疾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然后对症下药,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由于现在部分疾病主要是由于内心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或心理郁结所导致,因此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秉承保密性原则是必要的。

三、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1.心理学在几种不同类型病人中的应用

1.1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包括:震惊、恐惧、否认、淡漠、抑郁、焦虑、悲伤等,并随着病情恶化及严重的治疗副作用而明显波动和恶化,这些多是由于肿瘤的发生对疾病和治疗不了解或无充分思想准备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对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治疗者应在应用镇痛药的同时进行精神支持,关怀体贴,尽量减轻其痛苦。若病人保持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身心处于良好状态,会增加全身免疫功能,使疾病得以控制,甚至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杨燕在对690例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发现并针对患者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和平静期等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增强病人与癌症作斗争的信心,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张玉华对272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生理、饮食护理的同时也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2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入院手术病人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担忧等。因此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从一入院就要开始进行。通过医护人员对病人真诚的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其很快适应医院的环境,平时和患者多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倾诉并耐心倾听。医护人员应详细介绍其病情、诊疗方案,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其恐惧心理,稳定的情绪。通过心理护理使保持平静而乐观的情绪,放松心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增加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术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1.3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一般起病急,病情重,主诉不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家属一般也都烦躁焦虑,入院后急于想了解病人的病情。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敏锐观察,引导病人正确就诊。同时要细心解释,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如急腹症病人,腹痛难忍,迫切想得到止痛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对病人耐心解释不能随便用止痛药物,否则会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后果难以预测。对自杀、服毒病人,应态度温和、细心开导,努力感化,让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对外伤、危急病人,情況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1.4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机体逐渐衰老变异、感情脆弱、孤独寂寞、猜疑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等。老年人患有疾病后,求医心切,希望立刻得到诊断及满意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期望很高。但慢性病的反复,让老年病人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及消极心理,进而导致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表情温和、语言亲切、态度诚恳,重视对患者的称呼,对沉默寡言者耐心引导等,给病人以鼓励和爱护,并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隐私,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唤起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主动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5其他疾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其他疾病的诊疗也有重要意义。临床安慰剂的使用对神经官能症患者有明显效果。内镜检查前得到适当的心理护理的病人比未得到者能较好地配合医生的检查。对病人所做的心理护理与其在检查中的配合程度相一致。心理疏导和护理也可以帮助孕妇平安渡过妊娠和分娩期。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等。

2.心理学在临床医护人员中的应用

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直面生老病死,工作紧张繁重,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在工作中微小的疏忽有时候也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面对各种压力,医护人员必须努力做好心理调适,要正确评价压力,重新调整职业角色,增强自我减压能力。在日常诊疗工作中,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更要机敏果敢,沉着应对,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烦躁情绪,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在工作中磨炼和培养,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将促进医疗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二者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正确的运用心理学,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疾病得到控制,甚至向好的方向发展,缩短病程。同时,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只有每个医护人员心情愉悦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医护人员若能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缓解医患矛盾,拥有健康的医患关系,使医院有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凤池,崔光成.医学心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2] 郝伟.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励建安.社区康复[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燕.癌症患者心理变化期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03):10754-10755

[6] 张玉华.晚期癌症272例临床护理[J].齐鲁杂志,2008,14(3):66-67.

[7] 孙志敏.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67-68.

(作者单位:泰康仙林鼓楼医院)

猜你喜欢

应用原则重要意义心理护理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