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发髻偏右之工匠说新解
2019-09-10米博
米博
摘 要 近年来,考古学界部分专家对不少秦兵俑的发髻歪向右边的特点提出了与正经史学界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展现造型或对秦人性格再现的需要,因而笔者查阅史料,旨在从工匠的角度对这种现象提出一种新的看法,以开拓秦俑历史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 秦兵马俑 发髻偏右 工匠说 新解
近年来,部分学者研究后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中有不少兵俑的发髻歪向右边,这是苗裔楚国人的风俗习惯,而正经史学界专家认为这是艺术造型或对古人俏皮性格的再现需要,而有的专家却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有些艺人,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的滑稽面具,贵州榕江地区还发现了“歪髻赤足”的石刻雕像,这只是民间艺术形象的加工,并不能视为艺术审美与个性塑造,在《贵州通志卷七》中记载,贵州镇远有一支“歪梳苗”的苗民,头上就梳着这样一种“歪髻”,在吴家萃的《苗族服饰》一书中也有各种“歪髻”的文字和图书资料,在历史上,楚国和苗族同裔,歪髻应传承自楚国。
一、工匠说—秦时楚国后裔
歪髻是楚国固有风俗,为何秦兵马俑会效仿楚国的风俗?有些学者认为与秦宣太后有密切联系,有些认为是受苗族先民习俗影响,而笔者经查阅史料,推断出这种特点可能与修造兵马俑的工匠有关,秦亡楚后,湖北湖南两个疆域内的楚国后人自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迁移,但无论迁移何地,都始终处于秦朝统治疆域内,虽然此时的楚国后人已是秦朝子民,但在生活习俗上也会保留着楚国的风格,依据《楚汉帝月表》记载:“秦既并天下,六国后系未尝不潜迹民间,帝亦以羊牧隐杂出入于荷笠负餱麾肱侣中……”这段史料说明秦灭楚,楚国先民大都隐匿于民间,与秦人共存,此外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实物来看,修陵人的身份有四种,一为服役刑徒,二为居赀,三为官府和民间工匠,四为定期服劳役的人,《史记》中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修造耗费大量人力,秦朝官府便会四处抓劳役人员,再以刑徒,居赀充当其中,所以修陵人中不免参杂楚国后人,同时秦始皇四处抓壮丁引发社会动荡,必会让民众激愤,据《史记》记载,六国灭亡后,“秦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秦朝把赵国的卓氏迁临邛,把魏国的孔氏迁到南阳,这么做皆是为了剥离六国贵族产业根基,加强打压控制,秦国实行郡县制度,进一步削弱了六国贵族残余的权利,这自会引起六国贵族的不满,加上秦朝实行连坐法,更会引起六国后裔的不满情绪,所以他们会处心积虑的闹事推翻秦朝统治,这种阶级矛盾和亡国仇恨便会使秦朝官府将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和平民百姓中犯罪闹事的人充当短期服役的刑徒,居赀或民间工匠,据《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言,说秦朝“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这说明秦朝残暴苛政使得大量人民沦为刑徒,也为秦朝的各类官府手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据《汉旧仪》记载,“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这说明秦朝在骊山服劳役的刑徒中有一部分为民间手工者,又依据《史记》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这些隐宫刑徒主要被送到土木营建皇帝陵墓,而在一些墓地发掘中,出土的印记和瓦志刻文中可见,这些刑徒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尤以山东六国最多,如河北、河南、江苏、湖北,湖南等地。
二、工匠说—楚国后裔沦为工匠
《管子?幼官》提出“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秦自统一后,为了发展社会手工业,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极有可能会四处招募手工业者,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青铜器达400件,编钟65件,玉器多达三千多件,1982年湖北江陵墓葬中出土楚国遗存物35件,1953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丝织品,由此可见楚国在青铜器、玉器铸造业、漆器和织绣工艺上均有重大创造,1930年长沙楚国墓出土的“漆樽”也表明了秦国与楚国曾有过相互交流,并且秦汉时期仍旧沿用了楚国漆器,青铜器,陶器的制作方法,秦统一后,楚国后人中的手工业者隐匿民间,但仍保留着制作漆器,陶器,青铜器的手工技艺,秦修建陵墓,必会招徕楚国良匠,毕竟在战国时,楚国手工业水平高于秦国,因此秦统一后,六国的所有工匠都成了秦朝的子民,随时听候国家调配,秦朝还加强户口管理,不允许人口自由迁移,因此楚国的自由工匠变成了专门为官府服务的服役工匠,且服役有一定报酬,此举进一步笼络了修建陵墓的人才。
三、工匠说—楚国后裔的亡国情怀
从出土的兵马俑千人千面的造型来看,这些工匠们在塑造兵马俑时,是以现實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具有秦代典型的写实风格,由此结合史料便可对陶俑头上的“歪髻”进行一番合理推测:秦统一天下后,这些楚国工匠隐匿民间,以手工技术赖以为生,虽然身在秦人统治之下,但他们却不忘楚国故土,生活上仍旧保留着一些楚国风俗,秦人暴政,征发他们去修造帝陵,他们在制作陶俑时想起了楚国兵士的模样,于是便参照了楚国的习俗,将楚国发髻偏右的习俗刻画了进去,而楚国工匠将楚国歪髻习俗刻画在秦俑上不会被秦人发现吗?依据史料,从秦俑坑和先秦墓葬中出土的实物都反映了秦国的文化风俗受到楚国等六国风格的影响,说明当时的秦朝并不排斥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锋.秦代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A].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2010(1,2,3,4,5).
[2]刘玉堂.楚国手工业技术生产者的身份和地位[J].自然科学史研究,武汉,1994(2).
[3]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陈景元.兵马俑真相-俑坑主人不是秦始皇[M].华文出版社,2010.
[5]周进.新编全本季木藏陶[M].中华书局,1998.
[6]管子.幼官.
[7]吴非.楚汉帝月表,楚义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