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
2019-09-10张汉浩
张汉浩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对内固定术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均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将10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总优良情况是47例(94%),对照组总优良情况是38例(76%);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是(2.7±0.3)个月,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是(3.9±0.8)个月,观察组总优良率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具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4例);对照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19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度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具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护理阶段实施康复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足部功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期间满意度。
关键词:康复治疗;内固定;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1.本次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患者病例资料100例,随后将其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患者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5±3.5)岁,男性32例,女性18例。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4.5±3.5)岁,男性24例,女性2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符合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等信息、病症的比较,组间资料不显示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規护理--患者术后制动时间保持8周,配合适当运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制动结束后进行X线检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部分负重,进一步判断完全负重时间。
观察组:(1)沟通护理。护理工作人员要具有科学的护理工作思维,采取优质且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用患者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病情及检查结果,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程度有所了解,同时要与患者家属保持正常且积极的交流与沟通。(2)饮食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心理与生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引起食欲不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饮食洗好,为其选择营养丰富且适合治疗期间饮用的食物。(3)早期锻炼。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注意主动屈伸远端组织。内固定后24h患者应主动屈伸关节。1周后患者不负重状态下下床活动。6周后采用X线检查判断是否完全负重。
1.3评判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上文诊断检测所得出的数据均由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文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显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示意为P<0.05。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与愈合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总优良情况是47例(94%),对照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总优良情况是38例(76%);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是(2.7±0.3)个月,对照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实施康复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是(3.9±0.8)个月,观察组总优良率度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具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压疮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4例);对照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5例,出现切口感染6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压疮4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19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度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具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护理阶段实施康复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足部功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期间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37) .
[2]杨倩.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1) .
[3]于淼,罗萍,罗俊彪.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