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切除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
2019-09-10王旭
王旭
摘要:目的 探讨区段切除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1-2018.6在我院接收治疗的乳腺炎患者总共6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且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2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则使用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6.88%与71.87%,前组明显高于后组(X²=7.59,P=0.006)。结论 在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过程当中,相比服用药物,区段切除术的疗效更加显著,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效率,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的使用。
关键词:区段切除术;乳腺炎;非哺乳期
与哺乳期发生的急性乳腺炎不同,非哺乳期乳腺炎属于一种慢性的疾病。这种疾病比较多见的病种一般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及浆细胞性乳腺炎,大多数会表现为窦道出现迁延和不愈、存在脓肿或者多次发作等,实际处理会比较麻烦[1]。本文为了讨论区段切除术在此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选取了相关的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1-2018.6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炎患者总共6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纳入的患者需要经过检查并且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排除存在内脏(包括心、肾、肝等)功能不全或者损伤的患者,若患者同时合并一些其他类型的乳腺病变,也应该排除。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其中对照组最大年龄是68岁,最小年龄是19岁,均(35.4±0.8)岁;研究组最大年龄是70岁,最小年龄是21岁,均(34.9±1.0)岁。所纳入的患者全部同意本研究,资料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并且医院伦理委员已经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服用利福平、药异烟肼以及乙胺丁醇进行治疗,三种药物的服用次数全部是1次/d,其中利福平(國药准字为H43020915),单次用量为450mg;药异烟肼(国药准字为H65020160),单次用量为300mg;乙胺丁醇(国药准字为H22022779),单次用量为750mg。
研究组通过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为选择侧卧和平卧两种体位之一,将头向肩部偏,完成消毒操作之后,麻醉肿块周围,麻醉药物选择为肾上腺素3g/ml上下以及利多卡因(含量0.5%)。一段时间后切开表皮将皮下肿块暴露在外并切除。在整个操作中,务必避免乳腺导管受损,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在到达肿块部位前潜行游离,以游离的方式将肿块切掉。止血并同时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随后使用缝线将所有切口缝合。手术完成后1周内以绷带包扎,并注意防止感染[2]。
1.3观察指标
治愈:所有的病灶与创面均消失。有效:病灶大体上都消失,未出现肿痛感。好转:病灶大体上都消失,存在少量的红肿。无效:部分病灶依然存在,病情无改善甚至增加。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研究组及对照组疗效情况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6.88%与71.87%,前组明显高于后组(X²=7.59,P=0.006),具体见表1。
3讨论
根据有关统计显示,青年女性这一群体中出现乳腺良性肿块的可能性比较高,但是已有的研究和经验并不能完全阐述其发病原因。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研究,大致认为与环境、遗传以及生活习惯这些因素有一定关系。临床治疗往往采取区段切除术,本文亦使用此方法。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6.88%与71.87%,前组明显高于后组(X²=7.59,P=0.006)。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使用本文研究组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并且出现复发的情况比较少,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3]。不仅如此,通过这种方法,正常皮肤的留存程度比较高,患者无需过分担心术后乳腺的形态。
综上所述,在治疗乳腺炎疾病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疗效十分理想,在提高有效率方面颇有助益,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童怡兰,朱占永,余墨声,et al. 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引流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J]. 临床外科杂志,2016,24(3):186-188.
[2]金晨,夏依但·买买提江.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给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心理医生,2016,22(3):116-117.
[3]张智,邵淑芹,黄志伟. 3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疗[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