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三种教育
2019-09-10胡淑婕
胡淑婕
摘 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学生起主导作用,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也是很大的,对学生的教育起着直接的作用,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同学校要求一致,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联系,互通情况,以求一致,这是达到相互密切配合的前提条件,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结合,就是要调动、协调、连贯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使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要求相一致。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统一,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在我看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从接受小学教育到走出大学校门,我们所花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当然,我们就是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开辟未来大门。学生时代,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是学生们的伊甸园,是每个人人生当中最幸福安逸的一段人生旅程。学校可以对未成年人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不仅体现为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控制,而且可以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一定的调控,充分利用和发挥它们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而,家庭教育,应该是基础。父母是我们人生当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社会地位和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及父母的亲友团等,对学生的成长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参照群体,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场所,因而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起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了教育基础,家庭教育给了个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识,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语言和言语沟通本领,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他人的情感以及人格等最基本品质。而且,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即时性、恒常性特点,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另外,社会教育,则是一个平台和依托。现代的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点补充。社会教育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方面。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并能理解了的是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的内容以及周边人的行为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通过营造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所扮演的是“平台”和“依托”角色。
不过,当下的中国,在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互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能把家长和社会人士视为重要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在我国,家长和社会人士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还处于探索与尝试的阶段,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思想观念方面,学校和教师在潜意识中不少认为学校教育是正统,家长只有服从和配合的份,没有认识到家长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经营管理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将更多地征求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必将是一种趋势。然而我国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知情权上,而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械地执行学校的指示等,可以说家长和社会人士只是学校管理中的“局外人”。对于在吸纳家长和社会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及经营管理方面,也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制度。
2、家校合作组织不完善
家长委员会是我国目前比较正式的家校合作组织。然而,我国的家长委员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行设立,力量因此而比较分散,也没有在全国形成体系。
3、社会教育设施不足,难以满足需要
社会教育设施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设施,其目的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校外培养兴趣、扩充知识、锻炼身体等的有益场所,是青少年学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我国社会教育设施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政府对社会教育发展和社会教育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法律保证和财政投入。
4、对校外体验活动的重视与协作不够
近几年,我国开始强调对青少年加强素质教育、增加校外体验活动,虽然己引起各方面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成效甚微,总体上还没有根本改观。因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与协作不够,所以对本来不多的圖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低,现有条件下可开展的体验活动比较缺乏。如现代教育报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遭遇尴尬》,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一些图书馆、少年宫、体育场馆,并在西城、东城、宣武、朝阳、海淀、丰台、大兴等地随机采访了一百多名学生及家长,就北京市学生校外活动场所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随机采访中小学生138人,人能说出哪里有图书馆,只有16名学生去过图书馆,占总人数的11.5%。
参考文献:
[1]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M]. 河南大学出版社 , 胡玉敏, 2013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J]. 甘仁华. 教育评论.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