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意识”走向“课程意识”

2019-09-10黄方毓

教育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标准新课程

黄方毓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课程作为突破口,特别强调和关注的一个新概念就是“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教师头脑中只形成了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概念,却没有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发展等概念。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乏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因此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如何使教师摆脱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教学意识和观念,从“教书匠”成为“课程建设者”,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

首先,要“目中有书”——学习课程理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持续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理论学习,了解课程理论的不同流派,把握不同流派关于“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选择教材”“怎样安排和组织教材”等教育本质方面的理论阐述,了解当代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原理,从而提升自己的课程理论素养。教师只有夯实课程理论基础,才能促进课程意识的觉醒,催生课程建设的自觉,从而真正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胸中有纲”——执行课程标准。课标就像导航仪,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是必要条件。教师要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重要课程文件。这些文件与规章,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国家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基本精神,是教师建立“新课程”意识的前提,是教师完整、准确理解新课程的基础。教师只有对课程改革基本精神与基本规划理解得准而透,才能正确领悟新课程,建立起正确的课程观。

再次,要“心中有人”——树立课程观念。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在课程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地以课程建设者而非执行者的姿态加入课程建设之中,才能自觉地审思学情、把握教育环境以及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最适合学校环境、最适合学生状态与发展需求、最容易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方案,探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基本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并愿意在师生对话中唤起课程内在的生命活力。

最后,要“手中有法”——参与课程开发。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刚性的课程计划,学校领导只是课程实施的管理者,教师则是课程方案的执行者,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中处于被动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大有所为。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主动对教科书进行“增、删、调、改、换”等二度加工,进行校本化改造;另一方面还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学校条件及自身特长,在教科书之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教育资源在沟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充分调动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学术积累,积极参与课程建设。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寻找课程资源,选择教学方法,捕捉并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施教學,将课程和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最终实现从“教学意识”走向“课程意识”,并实现“课程行为”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西)】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标准新课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