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理论内涵

2019-09-10辛涛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辛涛

摘 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密朋友在1883年3月17日的伦敦城北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用英文发表的讲话。恩格斯怀着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并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馬克思这一生对无产阶级以及对人类社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对这位伟人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崇高评价。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唯物史观

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对人类世界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估量的遗憾与损失。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这样的经典论述,深刻的反应了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所共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世界指有理论著述,没有实践的证明。作为革命理论家的马克思,率先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社会,运用于实践当中。因为真理永远不怕被实践所检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马克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位革命家或者哲学家对于理论探索的精神,更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所应有的态度和为此不怕牺牲的执着,正如钟哲明教授讲的那样:“他的风格,也朴实得像真理。仅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字, 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所有蓝皮书。他用 40 年心血铸就了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 其所得不够偿付他写作时花去的烟钱。可见科学无市价 ,真理无国籍! 他能阅读西欧一切国家的文字 ,但为了研究俄国问题 ,50 多岁时又开始学习俄文 。他坚持献给人民的,应当是最好的。没有仔细加工和琢磨的作品,他一本也不出版 。宁肯烧掉手稿 ,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世 ”。[6]正是这样的努力,才有了“两大发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将指引和带领着许多国家和民族从奴隶变成了主人,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揭露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并于和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如列宁所总结的,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在战斗中变得“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3]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到50年代,在经济学方面同普鲁东主义进行斗争,并批判了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60年代,马克思将斗争矛头从一般理论方面转移到直接的工人运动方面,从第一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初批判德国的普鲁东主义者米尔伯格,70年代末则是批判实证论者杜林。恩格斯在《讲话》中:“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 ,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2]文中所谈的“空白”,恩格斯在 1883 年 3 月 15 日致左尔格的信中解释 ,由于马克思的去世,法国人 、俄国人、英国人 、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那些土名人和小天才(如果不说他们是骗子的话),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5]在马克思去世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又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歪曲和篡改。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都讲“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两者是想在不同的方向上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派想始终做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根据改变了的条件和各国当地的特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另一派想抛弃马克思学说中若干相当重要的方面”[ 4]。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坚持中发展和发展中坚持,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将理马克思理论与马克思所开展的人类伟大事业不断发展与前进,正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壮大起来的。

恩格斯在《讲话》中论述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恩格斯这样写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人们首要解决的是自己生存方面的问题,即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为第一需要,在物质存在与满足之后,才有意识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使得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接着,恩格斯写到:“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恩格斯的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发现历史规律的这一功绩,也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2]唯物史观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哲学发展历史中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最主要的是它以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为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研究与发展创立了一个最基本明确的理论公式。唯物史观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落后或着过时,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古语“万变不离其宗”的‘宗’的语义表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近现代经济学中影响与意义最深远的真理性范畴,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所创造出来的总价值大于本身的劳动力价值,而他们获得的回报却只是在劳动力价值中的微乎其微,剩余的那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因此造成贫富差距以及矛盾的产生。在《讲话》中:“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发现,使那些黑暗中的经济学家们找到了通往光明的路,说出了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很难说也不敢说的秘密。

《讲话》短短一篇文章,汇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最重要和最伟大的精华,它第一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方面、政治经济学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关系,马克思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创新得出自己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并实践于社会当中产生唯物史观;;在研读大量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著作后,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相结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发现和产生了著名的剩余价值理论。以这“两大发现”为理论支撑,将社会主义思想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困境中彻底摆脱,由空想变成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也是总书记反复提到的“思想武器”和“看家本领”。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理论结晶。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远更辉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 《列宁全集》(第 1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4] 《列宁全集》(第 3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6] 钟哲明.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纪念马克思逝世 120 周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03.009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