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社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9-09-10于继洲
于继洲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要关注课堂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也要更加关注艺术性和情感性。通过参与学校的南海子地域文化课题的研究,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应以及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作为小学品社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努力强化学生的情感养成,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意识,把知识最终化成情感体验。
从核心素养到品社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小学品社的核心素养定位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指的是关心人,关心人现实的生活状态,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一个是文,指的是文明和文化,关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人文素养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表现。实现品社课程的有效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勇于探究、乐学善学、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的能力。
依托地域文化助力核心素养培养
南海子地处北京市大興区,大部分面积位于瀛海。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2008年,随着北京城南计划的实施,修建了南海子郊野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继承了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的历史文脉,贯彻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理念,生物多样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已成为特色,总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园之一,深受北京市民及全国游客的喜爱。
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南海子地域资源与品社学科资源的互补,提炼学科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合点,将二者融合,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助力核心素养落地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懂得感恩的情感。
品社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
讲故事,在故事中走进南海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家乡,爱家乡,依托校本教材《南海子故事》和《南海子探幽》,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开展讲故事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讲故事,调动自身学习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讲故事激活课堂,并由故事渗透的知识、教育价值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南海子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南海子的故事有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南海子 探究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开展,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经历探究、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学会认识社会,走进社会。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昔日南海子的辉煌,我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鼎盛时期(清朝)的南海子。为学生提供了三组材料:第一组别是与南海子有关的清朝皇帝;第二组别是明代与清代南海子的地图对比;第三组别是清朝南海子的河流、桥和庙宇;接下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体会昔日南海子的狩猎、政治、休闲的功能。小组通过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在班内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会昔日南海子的重要性和美丽。教给学生方法,在探究学习中学会迁移,举一反三,锻炼学生能力发展。
参观访问,在参观中感受南海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品德课教学让学生由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教育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探究学习了昔日南海子的辉煌后,学生对南海子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但今天的南海子郊野公园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呢?为了更好地了解、感受现代南海子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南海子郊野公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找相关数据,网络搜集资料等方法,对现代的郊野公园进行了解并制作了课件,在班内交流汇报。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最终也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有这样美丽的郊野公园真好,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善学,喜欢探究,不断提高知识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情感养成,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情感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爱乡的情感,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让学生核心素养在品社课程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