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乞巧文化在幼儿园有效传承的初探
2019-09-10张文燕
张文燕
摘 要: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我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乞巧文化切入,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活动。本文通过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走进社区,收集乞巧文化的资源;课题研究,让乞巧文化渗透于幼儿活动中;园本教研,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善用资源,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等举措。终于喜摘课题研究的硕果:幼儿在参与乞巧文化学习的过程中,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得到培养;细心、专注、求真等学习品质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得到提高。教师的艺术造诣、课程建构能力、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乞巧文化教育特色得到彰显,幼儿园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乞巧文化 社区资源 开发 利用
我园座落在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该村以乞巧展演与飘色巡游扬名广府地区,享有“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村民擅长制作乞巧工艺。陈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城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我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乞巧文化切入,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活动。
一、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物质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它影响着幼儿,启迪着每一位幼儿的心灵,提高着每一位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因此,我园致力营造浓郁的乞巧文化环境,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继而萌发对乞巧文化的喜爱之情。首先我们在大环境里创设岭南文化廊、梯间挂饰陈列的是幼儿的乞巧手工作品。其次是创设乞巧制作室、乞巧展览室等功能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了解乞巧的历史、欣赏潭山村艺人的乞巧作品以及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等。这里是孩子们交流、学习、展示乞巧的小天地。最后是各班的小环境创设也遵循“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设立了乞巧主题墙,分别介绍乞巧的来由、制作方法,展示孩子们的乞巧作品。美工区里投放了大量的珠子、碎布等材料供孩子制作之用,作品展示柜是供孩子陈列作品之用。力求做到园内处处有乞巧,处处见乞巧,幼儿每天接受浓郁的乞巧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课题研究,让乞巧文化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一)走进社区,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源
我园善用社区资源,助力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潭山村每年农历7月7日都会举行盛大的“摆七夕”活动。我园师生踊跃参观社区的乞巧展,孩子们对惟妙惟俏的乞巧人物表现出由衷的喜爱;对古代人物的服饰产生强烈的好奇;对乞巧板块所诠释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民间艺人精湛的手工艺表示赞赏。我们还参观村里的“乞巧制作基地”,观看乞巧制作的全过程。聘请村里的民间艺人为课题研究的顾问,每周二到园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指导。渐渐地,孩子们对乞巧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乞巧文化的好奇心也慢慢转化为参与的兴趣。
(二)形式多样,让乞巧文化渗透于幼儿活动中
为了科学合理的把潭山村的乞巧文化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2018年我园申报了番禺区“十一五”课题《利用潭山乞巧文化开发园本艺术活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东省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的精神,结合本园实际,将乞巧文化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美工区内增加了乞巧制作坊让孩子们“造乞巧”;在语言区里摆设气巧板和绘本让孩子们“说乞巧”;在表演区投放各种各样的古代服饰、道具让孩子们“演乞巧”;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增设了“飘色巡游”,营造我园户外自主游戏的亮点;在走廊创设乞巧制作特色街供孩子现场自主制作、讲解、交流之用;在课程设置中建构乞巧园本课程,把乞巧文化融入我园的课程体系中。系列举措较好的培养了孩子对乞巧文化的兴趣,拓宽了我园的课程内容,充实了我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三)园本教研,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
我园以课题研究为切入,以课程建构为抓手,充分利用乞巧文化打造我们的教学特色。这需要有艺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我园在园本教研内加入了乞巧专题的教研活动,有手工制作培训、理论学习、专题讨论、课例解析等形式。如:我们采用“一课多研”的方式,让参赛教师围绕主题,根据本班实际和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和实施风格迥异的教育活动。教师们分级讨论,积极建构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细致观察幼儿,认真撰写情况分析,把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典型的案例带到教研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的好办法。通过“实践——问题——研讨——共识——新问题——再研讨——再实践”的教研模式,培养了每位参与者“研究共同体”的意识,引领着教师从与教材对话到与幼儿对话,最后提高反思性的研讨与自己对话。这种互动式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对《纲要》和《指南》精神的领悟,提升了建构园本课程的能力。
三、善用资源,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我园在开展乞巧文化传承教育时注重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在刚开展时,曾有部分家长不理解并产生质疑。我们耐心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定期向家长介绍乞巧活动的进展情况,保证家长对整个实践研究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并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参与活动的实效性。随着乞巧活动的全面铺开和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家长的观念也慢慢转变了,从以前的质疑到现在的大力支持。有的主动送来珠片、碎布等制作材料;有的主动申请当家长助教,到园指导师生进行乞巧工艺的制作;有的为园内举行的乞巧展出谋献策;有的利用晚接的时段加入到孩子的制作队伍中与孩子同造、同乐,他们还把孩子们的作品发至朋友圈与亲戚朋友共同分享,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目前,我园已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和义工队。在家长资源库内我们按照家长的特长进行分工。家长义工队主要是协助我们收集乞巧制作材料、协助我们开展大型的乞巧宣传和展览活动。资源库和家长义工队的建立,很好的弥补了我园乞巧文化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大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助力乞巧特色活动的有效推进。
四、实施的成效
经过三年乞巧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我园喜摘特色教育的成果:孩子们对乞巧文化的喜爱有增无减,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得到培养;细心、专注、求真等学习品质得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得到发展,《娃娃学乞巧》、《乞巧女儿心》等一系列创编舞蹈在市区的舞蹈大赛中获奖。教师的艺术造诣、课程建构能力、科研能力得到提升,课题《利用潭山乞巧文化开发园本艺术活动的研究》如期结题,形成了《乞巧作品集》和《教师教学案例集》等研究成果,共撰写了与课题相应的论文10篇,其中有4篇在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幼儿园也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乞巧文化教育成为了办园特色,幼儿园被评为“番禺区岭南文化特色园” 。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
[3]秦红.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的開发与利用[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1):36-37.
[4]朱桂颜.基于岭南文化传承视角下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研究[J].课程研究,2017年13期
[5]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7]陈鹤琴:《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见:吕静、周谷平主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王莉 关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实施的研究[期刊论文]-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