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大型企业创新孤岛的研修培训策略

2019-09-10卢茜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19年20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产学研技术创新

卢茜

摘要:目前国内员工的工作分工越来越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庞大的员工人数,使得一线员工的角色由企业的中坚力量慢慢地变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加上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人员交流的减少,一线员工的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企业一线员工面临的孤岛现象。为了打破这一孤岛,本文提出了一种研修培训的新策略。同时例举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修式培训案例,通过这一研修培训策略,可以增强一线员工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拓展一线员工对企业的全面视野与提升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孤岛现象;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学研

1企业中的孤岛现象

1.1  孤岛现象的概念

“孤岛现象”, 原名“孤岛效应”,原指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电路的某个区域原则上是有电流通过的,而实际没有电流流过的现象 。社会学中的“孤岛现象”,主要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表现出系统中要素或區域与外界“隔离”,较少或很少与外界进行资源、信息、人员等交流,所形成的在某一方面相对孤立区域。

理论孤岛,指一线员工的知识体系与创新体系是基于其工作中通过试错学习、经验学习而获得的经验性技术为主,缺乏体系化的上层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技术孤岛,指一线员工因社会分工详细化,导致员工掌握的技术较为单一,其创新仅仅面对自身的生产所涉及的问题,而对其他相关岗位、其他部门的了解较少。

环境孤岛,指的是为了保证小范围内的,孤岛内的个人、部门重复构筑创新平台;而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其创新工作开展相对困难。

1.2  孤岛现象产生的原因

孤岛现象的产生,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因为区域与外界的交流在某一维度上存在不足。进而导致在这一维度上的信息流、物质流流动不畅,产生了相对孤立的区域。

对于现代化大型企业,孤岛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典型原因:

追求理论与学术的动力、氛围不足。一线员工一般注重于自身基础工作,满足于基本工作的完成,缺乏应用先进理念去优化升华自身工作的动力或者意识;同时部分生产型企业缺乏技术、学术晋升通道,使得单位内追求理论与学术的氛围不足。

信息、技术交流机制欠完善。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除了企业自身生产需要的标准化信息接口以外,缺乏信息交流机制,员工自身的大部分时间忙于当前岗位的工作,在企业不鼓励的情况下,员工也停止主动获取岗位之外的信息的途径,创新性工作也是基本自身工作的小技术领域展开,缺乏全局性、统筹性的整体创新观念。

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软硬件资源的差异。部分单位因环境所限,在人力与时间的安排上必须优先顾及生产工作,员工在创新方面的时间利用较为松散,这也抑制了员工创新与沟通的积极性,不自觉地形成了以个人为单位的创新孤岛;同时,企业间的软硬件资源分布不均,企业的硬件资源、人才当量密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差异。

1.3  孤岛现象的危害

孤岛现象对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存在巨大的隐形危害。一旦企业中的孤岛形成,企业内信息的流动性将大大降低,使得企业无论是面对生产还是面对市场其反应速度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速度相比缓慢很多。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内部创新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抑制。

理论孤岛中的员工,虽然存在通过创新改善当前工作的可能性,但是其创新难以通过理论进行提升与升华,进而对创新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存在影响。

如果陷入技术孤岛,有价值推广的创新成果不容易被其他有需求的员工所了解,而涉及部分普遍化问题的创新点则可能出现重复创新的情况,对创新资源形成了较大的浪费。

环境孤岛内的个人与单位,存在创新平台的重复构建、利用率不高,浪费资源与创新环境的空洞共存的矛盾之处。

2打破孤岛的研修培训新策略

2.1  常见的企业员工培训

目前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培训,主要以本部门组织的内部培训与企业组织面向全体员工的培训两种形式为主。

部门内部培训,通常以师带徒形式为主,针对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员工对日常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培训需求。其培训从根本上来说以经验的传承、实操的锻炼为主,针对的知识面较窄,也缺乏科学理论上的指导。

企业组织的面向全体的培训,通常以大班讲座的形式为主,由企业出面聘请专家、教授等进行授课,通常其理论水平相对较高,教授内容严谨详实。因企业对生产的时间要求,通常时间较为紧促,临时邀请的培训师难以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或进行实践上的指导。此外,因为覆盖面广,对某一岗位的员工也存在完全脱离需求的可能。

以上两种培训模式,虽然满足了员工对知识最基础的需求,但是受其形式的局限,难以打破孤岛间信息交流的壁垒,对于基础知识牢固,希望在创新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的一线员工,难以起到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2.2  解决信息交流问题的知识理论

为解决孤岛效应中存在的信息交流问题,目前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以促进知识共享,达成知识多元化来打破孤岛,促进创新与转化的理论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共鸣。

知识多元化表示个体拥有的知识基础中知识元素涉及技术领域的分散程度。知识多元化使得员工对知识元素的认知以及对知识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不同技术领域知识元素之间的组合有利于实现技术上的创造性飞跃促进重大创新产生 []。知识多元化为员工利用现有知识元素创造突破式方法,进而解决某一特定技术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为了实现知识多元化,打破已存在的孤岛,需要促进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需要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间协作,它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对话来就特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便有能力产生新观点的个体积极阐述、传递自身观点,实现新观点在相互交换中有效实施的过程。学者Hendriks(1999)认为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与知识需求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拥有者会依据需求者所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构,而知识需求者则会通过沟通来将拥有者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因此,我们的培训工作若想打破孤岛,采取措施促进知识流动,形成员工知识的多元化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

2.3  打破孤岛的研修培训新策略

为了打破大型企业中存在的孤岛效应,促进企业的创新与成果转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研修培训的培训新策略。这项策略以促进知识流动为核心,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途径,达成知识共享目的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互动尊重。

针对一线员工存在的理论孤岛,研修培训中需要组织学术水平较高的讲师队伍,一方面对学员进行理论授课与实验室实习教育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将作为创新尖子的学员已经获得的成果进行理论层面的升华,做到以以实践检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而探讨成果的转化方法,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此外,集中式研修培训提供充足且连续的创新时间,使得学员提高创新上的时间利用率,保证思维线索能够及时得到整理与具现化,提高创新成功率。

3企业研修式培训具体案例

为促进企业内的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科院”)从2016年开始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用以打破孤岛现象的研修培训新计划。培训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导向,加强跨单位交流互动,从支撑平台、方法模式、内容实效、资源保障、成效转化等关键环节出发,创新实践企业技术人才研修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实际成效。

相比于传统的研修式培训中针对特性专业的加强培训模式,电科院依托自身优势,在新型研修式培训中推行精品小班化课程,促进精英员工间的共同学习,做到优质资源共享、专业知识融合。在培训的过程中,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技术骨干开展授课和技术交流,理论与实践并重。利用电科院先进实验室平台设施资源,融合科研创新课题,由优秀专家人才指导教学;培训采用工学融合互动原则,贴近实际业务开展,以“每周任务制”模式开展培训教学工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培训结业后,国网江苏电科院作为培训机构会及时跟进后培训时期的学员工作情况,对学员的理论学习、现场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跟踪考察,助力培训成果的对外应用以及技术传承推广。在公司体系内安排结业学员作为授课老师,面向公司系统内部相关专业青年员工开展知识授课和实操训练,不仅拔高受培人员个人知识总结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其由某方面的专业尖子变为面向多个维度的创新统筹者,更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一线人员技术水平提升。

2016年,电科院联合省检修分公司实施首个研修式培训:“智能变电站技术研修式培训班”,分三期开展(每期两个月),省检修分公司各分部、工区共13名学员参加培训。

2017年,电科院联合省检修分公司及各地市公司开展了“智能变电站技术骨干研修培训项目”、“GIS设备状态检测与典型缺陷分析”、“电力电缆运检关键技术”3个专题共4期研修培训项目。来自省检修分公司各分部、各供电公司共12名学员参加培训。

为验证新型研修式培训对一线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本文着重跟踪了一名随机抽取的学员在培训全程与培训后的工作情况。

来自省检修泰州公司的黄思平是2016年“智能变电站技术研修式培训班”的一名学员。为期两个月的研修培训结束后他回归工作岗位,其个人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在省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等实际工作中承担重要作用。2017年,黄思平发表专业论文3篇,其中1篇获省检修分公司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编写省检修公司泰州运维站智能站检修抢修规程。在现场实际工作中,黄思平也承担了更多必须具备全局视野的重要职责,他参加泰州220kV文东智能变电站验收,独立负责220kV线路部分;负责泰州220kV桑木智能变电站220kV所有设备验收、调试、送电配套工程;主持泰州220kV园区变电站全站综自改造工作;其个人全年度持工作票达83张,个人持票数占全班总票数40%;发现现场缺陷32起,处理紧急缺陷13起;2017年,他以全优的成绩通过220kV继电保护高级工等级鉴定,同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公司智能站考核。

通过对黄思平以及其他多名研修式培训学员的跟踪走访,证实了研修式培训提供的优质专家资源、先进实验室设备以及重大科技项目现场实践经历,增加了一线员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扩宽了一线员工的专业视野、培养了一线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促进一线员工本身和其所在班组的快速成长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云,黄鑫. VR技术在变电站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 69

2、 徐长福,陶风波,龚雁峰,曹军.苏伟.基于谷歌眼镜的智能变电站实时数据展示与智能分析技术[J].电力工技术,2017, 01(36),91

3、 朱超.深化改革背景下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的路径探讨[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5

4、 袁安府.团队多元化与知识共享关系研究——集体主义氛围的调节作用 [D].浙江:浙江工商大學,2014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产学研技术创新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