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城市

2019-09-10刘少博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

刘少博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一直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我国的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和经济的大量聚集,城市成为各种风险和灾害的多发地,城市灾害日益严重。城市在各类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无法满足市民良好的安全保障和生活体验,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强化城市安全,建设安全型城市的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学界面前。本文从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灾害的预测防范机制,健全城市救灾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城市灾害加以预防和控制,提供宏观有效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城市灾害;预防和控制;防灾减灾;城市安全

一、城市灾害的特征

1.1城市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城市的结构和规模等人为条件也各异,这些差异对城市灾害的影响正在不断的变化,新型灾害和传统灾害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危害。其次随着城市的发展,構建城市系统单元日趋复杂,城市致灾因素也日益增加,城市灾害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1.2城市灾害具扩散性和连锁性。

城市灾害的空间影响往往要大于发生源所能波及辐射的范围并且还会衍生一些其他灾害,这就是城市灾害所具有的扩散性和连锁性。城市系统是社会结构最复杂,社会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一种灾害来临时,通过社会因素的作用,常诱发出一连串的灾害,不断地扩大并延续下去,进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1.3城市灾害具有倍增性

灾害的倍增性是指由于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各种人工设施的大量增加,扩展了灾害的危害程度。环顾现在社会,人工设施遍布城乡,城市尤甚。人口数量多,高楼密度大,道路交通和能源管网设施布局复杂,一旦灾害发生,这些遍布城市的设施就有可能处于失控状态,使得这些本来是服务人类的社会设施就会成为灾害的帮凶和加倍器。

二,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不足

2.1我国与城市防灾减灾的立法需进一步加强。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防灾减灾法》《安全生产法》等多个防灾法,在城市灾害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的防灾减灾法规现状仍然十分薄弱,发展不平衡,有关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缺少全面的统筹规划和规范。

2.2我国城市救灾减灾机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救灾管理体制以行政和政策管制为基础。就是当灾害来临时,国家各级机关联合组成临时领导小组,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对全社会进行政治动员。这种体制,在城市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形成巨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但是这种体制存弊端,比如救灾通过行政命令来完成,救灾指挥操作系统缺乏法治精神而且传统救灾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造成浪费,运行成本高。

2.3我国城市基础规划不合理。

城市基础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设施配套不全,设施陈旧,防护措施差,特别是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于城区市民生活和救灾相关的生命线工程设施和设备。并且我国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大,城市功能扭曲,盲目追求外在形象,造成了人们出行不便,交通拥堵,成为灾害的发生的隐患。

三,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对策展望: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3.1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国家层面,行政层面,部门规章层面及地方性层面等各级层面的法律。国家层面的综合防灾减灾基本法需以宪法为基础,明确灾害管理的基本内容,原则及大政方针。行政层面的法规主要是为实施灾害基本法而制定,对较具体的基本法中未予规范的问题加以规范。部门规章是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对各部门的管理事项进行调整。地方性法规是各城市为了更好地适应自身的特殊性而制定符合自身城市发展需要的防灾减灾规范性文件。只有个层级的法律法规形成法律体系框架,才能对我国城市的防灾减灾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3.2强化灾害的预测防范机制

灾害的预测防范是强化城市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减灾机制应突出预防性思维,以防为主。应当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制定城市的防灾规划。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防灾规划要先行。第二是编制城市减灾的应急预案,预案要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准确灵敏性。第三完善城市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的对城市灾害预警,要对城市潜在灾害源进行监测,然后对监测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灾害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和预报。

3.3健全城市救灾体制机制。

健全救灾机制不仅需要对城市灾害进行有效的预警机制,还应该具有法制化,规范化的科学民主的救灾机制,体现救灾管理的程序性,保证应对灾害的快速反应,保障救灾的持续进行。将救灾机制从依靠行政人员的个人经验转向系统的预案和应急行动。使各救灾部门之间形成协同关系,通过制度供给的约束和平衡消除集中资源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 段华明.城市灾害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宋波,陈彦然.城市灾害与抗震防灾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7.

[3] 刘承永.城市灾害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车安宁,尚峰.灾害学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 胡啸峰,王卓明.加强韧性城市建设,降低公共安全风险 [J].宏观经济管理,2017(2).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
风灾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新媒体视野下高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探索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消防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应用剖析
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发展
广东中山气象科普馆游客接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