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榜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运用
2019-09-10吕红
吕红
摘 要:榜样教育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榜样教育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育,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教育要“以德为先”。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榜样教育法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榜样教育在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现状差强人意。因此,改善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榜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上述考虑,着重探讨在当前义务教育过程中实施榜样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从而使其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榜样教育建言献策。
关键词:德育;榜样教育法;青少年;全面发展
1 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榜样教育法的必要性
生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区生长发育迅速,他们的形象思维水平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逐渐开始用自身的主观意识判断身边事物的好坏。因此在这一关键阶段,有效发挥榜样教育法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义务教育德育工作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在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智力(含非智力因素)开发和训练的同时,还要抓住学生喜爱模仿、崇拜英雄人物的这一心理特点,这样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适时榜样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并发挥周边尊崇高尚人物的榜样力量,为学生学习提供形象生动的例子,毫无疑问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他们从榜样的身上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能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
2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榜样教育法实效性的弱化
2.1 榜样的选择缺乏时代性
榜样教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榜样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相对应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的榜样也应该具有时代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树立的一批榜样都与我们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例如过多地宣传一些老掉牙的人物或思想,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时效性不强而使得青少年产生疏离心理,从而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感召力。
2.2 榜样的宣传具有虚假性
榜样发挥其作用,使得青少年学生感知其力量,首先源自于榜样的真实性。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树立的部分榜样,存在着添枝加叶、过分宣传的嫌疑。学生对此就容易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从而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榜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3 榜樣教育的运用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榜样教育法还是主要以语重心长的说教为主。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说教式的束缚,很难使学生把榜样教育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再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所以,宣传内容与方式的单一,注定使得榜样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
3 榜样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3.1 价值导向性
当榜样的高大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扎根,并且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尽量模仿榜样的类似行为时,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道德认识的指导之下,树立自立自觉的价值导向。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一阶段,仍然要结合生活或社会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榜样身上所具备的价值导向的发掘,从而使学生主动将脑海中榜样的形象提升到他们应该学习的对象这一层面。老师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及时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刻苦努力、好学善思、明辨笃行,这是榜样教育所特有的。如我们要求学生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做起,从每天认真学习、努力完成作业做起,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高尚人物并不是只出现在影片和书本里,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平日的工作和学习。这样,方能坚定他们认真学习并掌握过硬本领,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的理想信念。
3.2 情感性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位置。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对榜样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使他们的道德情感经历形成、巩固、发展这一完整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道德动机,为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大量的教育实践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从另一个方面思考这些问题,因此,他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方法。教育者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本身的行为必须规范,一旦与其教育的内容不相符合,学生就会认为这些都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东西,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数不胜数的费尽心思的教诲比不上一个立竿见影的行动,这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了。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为习惯上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
3.3 习惯性
榜样教育是一个必须不断坚持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由浅入深、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小学生从道德认识的初级阶段到把榜样精神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是反复前进的。因此,教育者要注重运用此过程中的反复性,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4 行动导向性
学校要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行予以必要的规范,通过一系列严谨而又不失人情味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从而影响学生。教育者本人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生领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如何做人,与教师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价值导向性、情感性、习惯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它们3者必须是始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持续不断地有效进行。因为任何肤浅、粗暴、功利性很强的做法都是见效甚微的。所以,只有将这3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从榜样的身上深刻体会到真正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并认真吸取到进步的力量。通过初步实践,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巩固,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宣传内容与方式的单一,注定使得榜样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
4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落实榜样教育法的途径
4.1 选择恰当的榜样
(1)选择的榜样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青少年的榜样中,朋辈群体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因此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榜样,如刻苦读书的同学、勤劳努力的朋友等,这些例子既贴近自身生活,又能时刻为他们提供可触可感的生动事例。
(2)榜样的选择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当代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之前意义上的榜样人物在客观上已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看齐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榜样的作用,而是应将其与时代特点、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巧妙结合,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4.2 将偶像转变为榜样
随着数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然成为大众心中膜拜的偶像。但由于年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原因,青少年容易出现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那么,如何高效利用偶像这一教育资源成为关键问题。偶像与榜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辩证的统一于榜样教育的教学实践中。
4.3 建设校园榜样文化
校園文化环境的建设在青少年学生的榜样教育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但又毋庸置疑的作用。校园文化有软文化和硬文化之分,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要求学生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之外,更要求学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加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重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书本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潜移默化成为内心遵循的意识对人的发展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可估量。
4.4 建立健全榜样保障机制
通过对我国大量教育的实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只注重对榜样所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进行宣传,而缺乏对榜样的必要保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把对英雄烈士的保护写进法律,体现了我们国家在保护榜样、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方面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5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榜样的教育力量不仅要让学生时刻铭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积极的精神力量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优秀品质的感悟,切实体会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榜样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具有个人荣誉感。这样会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下意识地把优秀的内在精神动力化为外在表现形式,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榜样教育法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提升的目的。
5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榜样教育法的意义
榜样教育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的教育实践表明,榜样教育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榜样教育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1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榜样教育法的理论意义
榜样教育法以其真实性、代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实施榜样教育法,青少年得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他们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信仰得以确立,从而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在实践行动中得以体现。无数榜样教育的成功实践为榜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事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榜样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这有利于更好发挥榜样教育法在义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榜样教育法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教育体系。
5.2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榜样教育法的现实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朝着更加积极、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随着榜样教育内容的不断深化,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也不断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的现实情况也日益复杂,相应的教育事业也将会迎接更多地挑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在榜样教育法的指导下,通过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榜样的学习,使他们形成符合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在社会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榜样精神,为更好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杨 婷.榜样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法律出版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