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中国:在华蒙古国留学生对中国认知的实证研究

2019-09-10彭伟步苏曼

国际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被访者蒙古国留学生

彭伟步 苏曼

【内容摘要】 促进他国公众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想象中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一直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蒙古国是中国北方陆地邻国,大量该国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并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站了解中国。针对在华蒙古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想象及其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小规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华蒙古国留学生对中国整体持正面评价,他们喜欢中文影视节目、旅游和音乐,但是对中国军事发展评价不高。因此,在加强对外传播有效性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符号和文化产品等来提高蒙古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度。

【关  键  词】 想象中国;蒙古国;留学生;实证调查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系到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构建。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周边国家同中国地理上相毗邻,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紧密,历史文化血缘纽带多,可以进行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传播交流。” 蒙古国是中国14个陆上邻国之一,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人口稀少,与中国历史渊源深厚,蒙古国人民与中国蒙古族同属一个民族。处理好与蒙古国的关系,加强两国的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和北部边疆的稳定。①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开展了针对在华蒙古国留学生的小规模问卷调查,以了解这个群体对中国的认知状况,为加强对蒙古国传播提供参考。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对外界的心理加工,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既是个体对他者的凝视,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①对另一种文化与国家的想象,是在个人原先的文化立场与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展开的凝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形成认知符号。且不论这种空间性的符号生产是否有扭曲的可能性,基于个体已有的文化立場去凝视他者文化,进而产生对该文化所在的区域或国家的想象,本身就存在文化疏离感和文化遮蔽的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实践,没有适时进行文化互动,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隔阂。

为了让外国公众更好地想象中国,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外传播,致力于增强文化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到中国进行文化实践,实地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减少国外媒体与人民对我国的片面想象。然而,在文化实践中,外国公众对中国的想象仍然较为片面,甚至刻板化,对中国良好印象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猎奇式、观光式的中国体验,不足以增进外国公众对中国的真实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拓展外国公众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到中国进行文化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促进他们理解中国、喜爱中国的更好方式。

留学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国家关系的重要推手。留学生的在华学习状况、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中国的想象,会直接影响他们文化桥梁作用的发挥。蒙古国是我国北方邻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吸引了大量该国学生来华学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留学的蒙古国学生超过1万人。②这么多的留学生在华学习,他们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想象?这些想象是否客观,是否有助于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针对在华蒙古国留学生的文化实践及其如何想象中国开展问卷调查,希望深入了解他们对中国的观感与评价。

二、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针对在华蒙古国留学生设计,考虑到被访者的中文认知水平不均衡,问卷采用中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两种语言设计,由被调查者任选一种语言问卷填写。问卷一共设计了23个问题,其中4个是基本情况调查,例如性别、在华留学时间等;12个问题用于了解留学生的媒体与文化接触,例如是否使用微信、上中文视频网站的目的是什么等;6个问题用于了解留学生对中国的评价,例如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看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是否对蒙古国产生影响等;最后1个问题用于了解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在蒙古国传播的评价。根据国家形象调查的四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结合蒙古国留学生认知中国的实际情况,问卷设定中文水平、在华时间、社交媒体接触、观看中文视频情况和使用音乐网站情况为自变量。

2018年4月,调查者通过人工方式向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蒙古国留学生发放450份问卷,收回430份,其中有效问卷426份,有效问卷比例达94.7%。信度为0.788,效度为0.819。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共178名,占42%;女生共248名,占58%;426名学生中,学习中文1~2年的最多,占32.5%;学习中文3~5年的学生占31.5%;学习中文时间半年以下的学生占25.2%;学习中文5年以上的学生最少,占11.2%。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被访者了解中国的渠道

在了解中国的渠道方面,有38.5%的被访者选择微信,占比最多;其次是中文网站,通过朋友了解中国的有12.3%。这契合了社交媒体“熟人圈”传播的真实情况。“熟人圈”属于强连接关系,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S.Granovetter)认为:“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他观点的融合。”①这种传播方式有可能使原来不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因为某些不客观、不真实的信息在封闭系统中的不断传播而产生负面想象。

(二)被访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及对其涉华评价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者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是Facebook(脸书),其次是微信(见表1)。

数据显示,不同社交媒体使用者在想象中国时存在差异。例如58.5%的脸书使用者对中国持正面评价,65.9%的微信使用者对中国持正面评价(见表2),这反映出留学生在评价中国时可能受到脸书有关中国负面信息的影响。

调查发现,使用微信的被访者中,偶尔使用和经常使用的比例分别为53.7%和43.5%。不使用微信的被访者只占全部被访者的2.9%。被访者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与蒙古国家人联系以及与中国人交流。通过微信了解中国新闻的比例在使用目的上位居第四(见图2)。但是,在回国后,仍有41.7%的被访者经常使用微信,44.6%的被访者偶尔使用微信,不使用微信的被访者为13.7%。这说明众多被访者已经养成了使用微信的习惯,这有助于他们获取更多的中国资讯,从而帮助他们回国后仍然保持对中国的关注。

(三)被访者的中文水平对其涉华评价的影响

调查发现,在中文水平方面,认为自己中文不流利的被访者占比最大,达到36.2%;认为自己能够与中国人简单交流的被访者占29.6%;认为自己能够流利地与中国人交流的被访者占23.2%;认为自己能够非常流利地与中国人交流的被访者占11%。表3反映了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对其了解并评价中国文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如果用蒙古文来传播中华文化与中国信息,被访者的态度如何呢?调查发现,有39.9%的被访者喜欢这种方式,不喜欢的只有13.0%(见表4)。

有被访者反映,在了解中国上存在语言困难,有42%的学生认为语言是阻碍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主要原因(见图3)。

美国学者布劳(Judith R. Blau)、托马斯(Mim Thomas)、纽豪斯(Beverly Newhouse)、卡威(Andrew Kavee)等认为,移民语言媒体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通过族群语言而接触到都会生活,了解当地主流社会,从而顺利融入主流社会中。①这说明在中国创办蒙古语媒体、微信公众号甚至网站,有助于留学生获取更多的涉华信息,同时也反映了母语媒体更有亲和力,也能够减少文化互动的语言障碍,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与文化。同时,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开设有关中国国情的辅助性课程,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被访者观看中文视频和使用音乐网站情况

在调查中,有30.3%的被访者经常使用视频网站观看中国电视剧、娱乐节目以及短视频,其中优酷视频的使用者最多(见图4)。影像能够降低文化互动的门槛,提高外国公众了解中国的效率。开展“影视文化外交”,利用具象符号,可以有效减少留学生获取信息的难度,帮助中国开展对外传播。

调查发现,观看视频和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使用中文网站的主要目的,但是通过上述渠道了解中国各地新闻和中国文化的比例也不少(见表5),他们对中国影视节目的态度偏向正面,这反映了蓬勃发展的中文视频节目确实有助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

除了浏览视频网站外,被访者也喜欢听中国音乐,QQ音乐是他们最喜欢访问的音乐网站(55.5%),其次是网易云音乐(19.3%)。对于是否经常听中文歌曲,被访者中有32.9%表示有这个习惯;53.8%表示偶尔会听一下;8.1%从来不听。另外,有70.9%被访者使用淘宝购物,反映了留学生普遍热衷于网购,体验中国的网购文化,有助于他们树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形象。

(五)留学生对中国总体评价良好

在考察被访者如何评价中国时,问卷设置四个变量——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调查。被访者对中国各个领域的态度总体相对正面,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最积极,随后是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和军事发展,留学生对中国军事的评价值最低,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比较敏感(见表6)。

(1=非常好,3是中间值,5=非常不好)

如果以留学生在华时间为自变量,考察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軍事以及中国整体形象的态度,不难发现,在华生活时间越长,被访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整体形象持正面评价的比例越高,持负面态度的比例越低。但在对中国军事的评价方面,来华时间长短与被访者态度的关系不大。

数据显示,被访者对中国最感兴趣的领域是旅游和经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了解政治方面的意愿则不高(见图5)。

结 论

本调查显示,受访的蒙古国留学生对中国的评价处于中间状态,提升空间很大。被访者认为,举办中蒙两国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对蒙古国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蒙古国开设面向公众的网站或者在中国开设蒙古语媒体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此外,也有被访者建议中国派出更多文化团体赴蒙古国访问或让更多的蒙古青年来华留学。

蒙古国对中国的舆论长期存在负面倾向。留学生对中国整体持正面评价,说明在华学习的经历有助于他们提高对中国的认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评价较高,喜欢观看中文影视节目,欣赏中文歌曲。因此,可以通过旅游与音乐等文化产品,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此项调查也为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其他国家在华留学生提供了参照,从中了解他们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为加强对外传播、取得传播实效提供诸多启示。

本调查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只针对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国留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人群受到限制,而且也没有进行分层抽样,样本相对较少。这些有待下一次调查进行修正,以便更科学地开展关于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态度评价的研究。

(责任编辑:林凌)

猜你喜欢

被访者蒙古国留学生
蒙古国被列入反洗钱“灰名单”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蒙古国也想接办美朝峰会(相关链接)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
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
八城市调查显示百姓对改革成果评价较高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