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与翻译机制创新

2019-09-10孙宜学

国际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汉学家当代文学走出去

孙宜学

【内容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能够体现和塑造中国形象。应贯彻文明互鉴观,通过强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工作,促进中国价值观的海外传播;同时加强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实现中国当代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内在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应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科学规划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传播工作,建立交互翻译机制,有机融合翻译生态场域,实现翻译作品有序输出、差别化推送,由此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关  键  词】  中国当代文学;文明互鉴;交互翻译

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真情所致、自然流露,当代文学在此基础上更重视社会责任与世界担当,因此更能体现当代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翻译作为文学精神互通的桥梁,其意义在于消除中国与对象国在语言、文化上的障碍,可以实现中国当代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内在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出去”过程中为对象国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应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科学规划翻译传播工作,建立交互翻译机制,有机融合翻译生态场域,实现翻译作品有序输出、差别化推送,由此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一、科学规划文学翻译传播工作

科学规划文学翻译传播工作,首先要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对象国的人文生态环境、民众教育情况、文学发展现状,并据以制定针对某一对象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计划,形成翻译传播规划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外交关系为标准,选择友好国家为切入点,其中优先选择与中国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基础、但尚未充分开展文化合作的国家,推动实现双向交流;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意识形态色彩较弱,能表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隐含中华民族对自然认知的文学作为对外译介的对象。这样更容易唤起受众的心靈共鸣,促进文化相互认同。

其次,应按主题和类别对拟输出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细致分类。具体包括:基于对象国的文化和文学语境,结合翻译目的,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作品符合外译需求、暂时不适合外译、坚决不能外译等分析和分类,使外译工作有序展开。

最后,应差别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即从外交和文化关系角度分析对象国与中国关系的疏密度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需求,做到“一国一方案” ,精准对焦。

优秀的文学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虽然不同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需求不同,但只要准确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现状和对象国需求,就有望使中国当代文学如春雨润物般融入对象国文化和民众生活之中。

二、建立交互翻译机制

文学翻译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塑造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能否顺利“走出去”的关键。为此,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特别是当对象是对中国缺乏认知或认知不全面的国家时,选择翻译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却能表现人类最普通情感的当代文学作品,如爱、家庭、婚姻、社会责任、公平、正义、和平、发展、民主、自由等主题,以共同的人类情感实现民心相知相通,从而唤起这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客观了解和理解。

文学翻译应秉持文明互鉴观,中国可主动搭建文学交互平台,主动与对象国合作,采取中外“一对一、多对多”交换互译方式,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同时,主动把对象国的文学也通过翻译引入中国,达成中外文学的互动平衡和对等交流,实现中外文学平行共时交流。

合作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译作拼凑,而是要“1+1>2”,通过翻译实现再创作、再丰富。中外译者应坦诚面对歧见并化解,建立动态、高效的协商关系,按照统一的标准保证合译质量。

英国汉学家、译者霍布恩(Holton Brian)认为,“要想提高汉英文学翻译的质量,唯有依靠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小范围合作。汉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永远无法彻底理解汉语文本的微妙与深奥;反之,非英语本族语的译者,要想将此类内涵丰富的文本翻译成富有文学价值的英语,且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一旦同心协力,何患而不成?”①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可以由对象国翻译家翻译初稿,中国翻译家和作家即时审校;或者中国翻译家翻译初稿,外国翻译家和作家即时审校。中外译者、作者第一时间合作、充分沟通,双方共同研究改正翻译中的问题,最终获得最佳译本。这样的翻译作品会更符合原作初衷和跨文化转换规律,充分考虑到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表述双方都认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且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丰富被翻译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层次,使翻译不再是译者机械的语言转化过程,而是中外语言文化通过碰撞交流而获得一种既不失去原文意蕴而又更适合对象国读者阅读的创造性译本。尽量减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文化隔膜,将使译本更容易为对象国读者所接受,也更容易产生影响。

海外汉学家尤其是华侨华人翻译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汉学家和海外华侨华人翻译家的作用,同时逐步培养国内文学翻译人才,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在与未来。

三、有机融合翻译生态场域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佳译者应是精通汉语、热爱中华文化、了解中国的海外汉学家、优秀的翻译家、出色的作家译者及外国母语译者等。

汉学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主力。荷兰汉学家柯雷翻译了王家新、西川、多多、北岛等人的诗作;英国汉学家霍布恩翻译了杨炼、北岛、芒克、多多、顾城、海子、张枣、翟永明、柏桦、欧阳江河、于坚、西川等人的诗;阿根廷著名汉学家明雷翻译了西川、于坚的诗;德国汉学家顾彬翻译了王家新、欧阳江河的诗。他们都以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翻译,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

美国译者柯夏智拥有翻译中国文学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长期与北岛、西川、芒克等作家合作。2009年以来,他已在各类刊物发表所翻译的西川诗作17次;2011年翻译并在美国出版了西川的两部诗集《墙角之歌》和《小老儿及其他诗篇》;2012年翻译的西川诗集《蚊子志:西川诗选》获2013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并获2013年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

作家译诗,常常是保证文学翻译质量的重要前提。旅居中国的美国作家、翻译家梅丹理(Denis Mair)是《当代中文文学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主要译者。他英译严力诗选《才华的可能性》(2013)、孟浪诗选《教育诗篇二十五首》(2014)以及吉狄马加诗集和演讲集5部,此外还是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两半》(2017)的合作译者。法国文学出版社发行的13部中国当代作家的个人诗集,译者均为莫言作品的法文译者——法国女作家、翻译家尚德兰。她还翻译了顾城、杨炼、北岛、韩东、王寅等人诗集的法文版。2014~2015年,吉狄马加诗集和演讲集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共4个版本经由加拿大籍墨西哥女作家弗朗索瓦丝·罗伊翻译出版。罗伊本人精通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曾获1997年墨西哥艺术学院颁发的国家文学翻译奖。

顺畅的沟通在翻译中的作用举足輕重。若译者与中国当代作家有长期的沟通合作,译者对作家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行文风格有充分、准确的把握,译作就更容易符合对象国受众的阅读趣味和期待,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中国作家史春波与美国翻译家乔治·欧康奈尔自2006年以来就合作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他们共同编辑美国《亚特兰大评论》(Atlantic Review)的2008年中国文学专刊,合译王家新的诗,6次翻译王家新组诗并在美国及加拿大多种诗刊发表;合译阿芒诗集《渡·中国香港当代作家十家》(2017),其中收录中国香港作家梁秉钧、曹疏影、陈灭、钟国强、黄灿然、饮江、廖伟棠、杜家祁、王良和、胡燕青10位作家的诗作;编译蓝蓝诗集《从这里,到这里》等。

再以莱顿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翻译余华小说为例。在与余华合作前,莱顿大学孔子学院已组织翻译了苏童、毕飞宇、徐则臣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与出版社确定翻译余华小说集后,莱顿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多次翻译和学术交流,研讨作品翻译中的细节,并与荷兰翻译家林恪进行对话。此外,翻译团队还邀请余华到访莱顿大学孔子学院谈自己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这些翻译准备和共同研讨活动不但保证了小说翻译的准确性,还先期吸引了荷兰读者的关注,为将要出版的译作做了很好的宣传。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不但外国译者翻译中国文学的广度与力度普遍提升,很多中国译者也开始积极主动翻译中国文学,从而打破了以往西方译者“风景这边独好”的翻译格局。中国译者如明迪、孙新堂、钱坤强、李英男、李雅兰等,不但推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版本,而且还积极翻译外国作家作品,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队伍的壮大和翻译质量的不断提升,使组建中外文学翻译家协会成为可能。中外翻译家可以组成文学翻译家协会,推动中外文学翻译由自发变成自主,中外合力,共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汉学家当代文学走出去
一代天才露伴子——幸田露伴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