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思想之外

2019-09-10金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严复梁启超文明

摘要:受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历史教学中对主流思想之外的思想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对历史的误读。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不能过分夸大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或者断章取义地评价其思想是否符合主流思想,而是要结合时代、个人成长等背景予以全面、理性地评判。

关键词:主流思想思想潮流历史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编号:C-a/2016/0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提及严复,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他翻译了《天演论》,并影响了数代国人。201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3题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材料如下: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此题的参考答案是:严复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因此,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深入研读之后,笔者产生了一些困惑:既然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那么严复的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及现实的教学中是否还有研读价值?

一、思想的支流与回浪

(一)严复、梁启超等人对“中学”的价值研判

上述材料中的时间节点为1918年。曾经疾呼传播西方文明的严复,此时心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旷日持久的战争和空前浩劫使得严复对科技的破坏性尤感震惊,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如今之欧美,以数百年科学之所得,生民固多所利赖,而以之制作凶器,日精一日,而杀人无穷。彼之发明科学者,亦圣人也。嗟夫!科学昌明,汽电大兴,而济恶之具亦进”;“欲睹结局,尚不知当糜几许金钱?当残若干生命?文明科学,终效其于人类如此,故不佞今日回观吾国圣哲教化,未必不早见及此,乃所尚与彼族不同耳。”他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利用,以避免西方文明的弊端。但求诸传统文化并非完全反对西方:“鄙人行年将近古稀,窃尝究观哲理,以为耐久无弊,尚是孔子之书。四子五经,故(固)是最富矿藏,唯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在严复看来,中西结合也是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内在理路。

当时有一些启蒙思想家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梁启超。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梁启超学习西方,变法图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梁启超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声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让梁启超颇受触动,游历欧洲的见闻更是对其产生极大的刺激。“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唯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他呼吁国人不要盲目迷信西方:“我们又须知,现在我们所谓新思想,在欧洲许多已成陈旧,被人驳得个水流花落。就算他果然很新,也不能说‘新’便是‘真’呀!”进而,他认为,中华文明在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上大有可为:“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暴露出的西方文明的弊端,早年追随西方文明脚步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转而呼吁国人不要重蹈覆辙,他们察觉出“古老的东方传统并非一无是处,也不是完全僵固死去的化石,它提供出一些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把它们编织进现代的生活之中,我们就可以不断向前开创,找到一些新的出路”。这种转变绝非开历史倒车,而是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审慎思考,他们的思考为近代国人选择“以俄为师”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对这种思考,我们不宜轻言否定,否则就是对历史的极大误读。

(二)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健将对“中学”价值的肯定

提及新文化运动,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激烈反传统,甚至认为其全盘西化,也就是与严复等知识分子倡导的肯定传统文化的思想截然对立。事实并非如此。

陈独秀等人反对孔教,并非完全否定孔子的思想,而是主张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价值重估。陈独秀认为“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儒学是“中国独有之文明”,同时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道德规范“乃为世界实践道德家所同遵”,只是其包含的贵贱尊卑等思想与现代文明的标准不相符,需要加以取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胡适却以倡导“整理国故”,即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著称于世。“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做精确的考证;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胡适甚至还认为白话文运动实质上就是推動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他在《白话文学史》一书的引言中写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现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历史的背景,以为文学的运动是这几年来某人提倡的功效,这是大错的……我们今日收的功效,其实大部分全靠那无数白话文人、白话诗人替我们种下了种子,造成了空气。”因而,胡适“并不是为了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理念就不顾中国传统,甚至排拒中国传统,相反,应该说他是一位提倡‘中国文艺复兴’的人”。事实上,胡适的自我期许中是倾向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来阐明新文化运动的本质的。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仍然是在本土基础上的现代性,是本土原有基础可以容纳转化的现代性,而并非割裂传统去追求西化。

二、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一)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聂幼犁教授曾经说过:“史学的博大精深,并非仅指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而是其能够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声音,欲求一定证据;接受多元理解,欲求符合史实;容纳相悖评论,欲求自圆其说。”因而,中学历史教学有必要依托史料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避免学生走入思维定式。一方面,针对具体人物和事件,历史教师可以呈现不同的认知视角,既要有主流观点,也要有不同的呼声;另一方面,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事件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不同评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对其思想的调整进行思考。比如,严复早期以“进化论”(带有达尔文主义色彩)为理论依据,宣扬救亡图存,这一行为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是有缺陷、有问题的;而晚年的严复对传统文化给予肯定,矛头指向西方国家以进化论为掩饰,在世界各地弱肉强食、恃强凌弱的行径。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评论历史人物的思想时,往往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和思想潮流同步,否则就是落伍于时代甚至反动,成为不能与时俱进的典型,前文所述的严复就是这样“被倒退”的。实际上,严复关注人性和现代性的负面影响,至今都是时代关注的重点。再比如,梁启超一生“多变”,但变化的表象背后,有令人肃然起敬的理由。正如梁启超对他的学生楚中元所说的那样:“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即说我是国家至上主义者,我也承认。”因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评论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是否符合主流思想,而要结合时代、个人等条件予以理性评判。

(二)如何看待历史

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合力论的作用机制很熟悉,但受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经常接触的主要还是一些主流思想,对一些非主流思想的价值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对历史的误读。正如黄朴民先生所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评价上出现价值判断的分歧,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因素,也许是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譬如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假如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角度来看,“问题与主义之争”“科玄之争”以及林纾、杜亚泉、张君劢等人对中国文化的坚守,对激烈批评传统文化的指正等均是无稽之谈,但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发现特定时代众多思潮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当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共识时,并不存在本来意义的守旧派、保守派,改革与反改革的冲突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斗争的工具和理由。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因为各派别实质上都在为重振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体系而奔走呼号。因而,从民族复兴的角度,以“了解之同情”的心态去看待历史,认识才会更加客观,也才有助于培养具有健康心态的年轻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后的今天,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人面临的古今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在考验当代人的智慧,他们的思想言论依然是我们民族前行的宝贵资源。我们今天学习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严复,继承其宝贵精神遗产,就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充分体现新时代精神;还要探索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径,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栻.严复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刘述先.理一分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 胡适.白话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 黄雯婷.洞察试题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201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

[7] 聂幼犁.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再议[J].历史教学,2003(9).

[8] 陈光裕,郑晓峰.理论认知素养考查及其教学思考——以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天津卷)第5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4(7).

[9] 李永春,雒丽.严复晚年回观传统文化问题再探讨[J].吉首大學学报,2014(6).

[10] 夏晓虹.追忆梁启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11] 黄朴民.历史的困惑[J].历史学家茶座,2005(1).

[12] 马勇.重构五四记忆:从林纾方面进行探讨[J].安徽史学,2011(1).

(金飞,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严复梁启超文明
严复的遗嘱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对不文明说“不”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