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动法的应用思路探讨

2019-09-10梁静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4期
关键词:激发感情思想

梁静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各施奇招,总结了“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身动”五动教学法,我认为,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情动。情动法,是在教学中,调动教师与学生情感为课堂服务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师生关系、教材底蕴等方面探讨了情动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  感情  思想  激发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以语言为载体,通过知识的传递,辅以情感的感染与再现,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舞,唤醒与激励。”我认为语文教学尤其如此。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感情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调动教师与学生情感为课堂服务,就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情动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动法,以获得满意的课堂效果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情动基础

情动,作为一个互动教学方法,需要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特别是需要作为组织者的教师与所有参与者的感情基础,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进行课堂组织和情感调动的前提。例如,我发现上课时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讨论,师生情感会更和谐、更融洽,学生在课堂上才真正敢想、敢说、敢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正确评价,多用积极的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和敢于思考,这样学生会更主动,更配合,常会以一些以主动的发现和超常的临场发挥,来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底蕴,把握课堂的情动方向

1、内涵美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描写了大千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展示了许多人物形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像《白杨礼赞》中白杨树那样坚忍不拔、团结奋斗、力争上游的抗日军民,有為养女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小巷深处》中的盲母……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内在品质。教学时我充分挖掘这些美感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并引导学生加以分辨、取舍,追求内在美、心灵美,发展自己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意境美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境”与“意”天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比如课文中不少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情化了的自然,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朱自清《春》的淡淡的生活气息,鲁迅《故乡》田园颓败的意境和凄婉的情调……怎能不与作者陶醉于意境之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呢?教师应充分挖掘作者所描绘的大至宇宙星空,小至一花一草的自然景物之美,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与之产生共鸣。

3、语言美

课本里的那些经典之作可以说就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是作者抒发自己主观情感的产物,更是灵感和智慧的结晶。要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

如教李白的绝句《望天门山》,我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二句,应抓住“出”和“来”来品它的妙处: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 ,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三、创设课堂的动人导语,诱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教学,也是情感的教育。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情感应该是贯穿课堂的始终的。动人的导语导入,是情动的关键,也是语文课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以情感作导语,用学生的爱憎、褒贬、喜怒、哀乐来诱导,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去探究学习的心理。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以崔健所唱的歌曲《父亲》导入,让歌手那充满感伤的歌声、感人的歌词把学生带入体念父爱的情感中。又如教《苏州园林》一课,一曲《二泉映月》,配以苏州园林的彩色图片展示,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就出现了。教学《南京大屠杀》,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再配以《江河水》的二胡独奏,还有什么比这更惨烈的场面呢?能不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吗?

四、找准学生情感触点,激发学生情动热情

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心中一根敏感的弦,拨动它,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美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良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机。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他们好奇、好动、好胜等特点,想方设法找准学生的情感触点,叩开学生的纯洁心扉,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感情的互动。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我抓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分析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小姑娘那面对困难和挫折,镇定、勇敢、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学生热情的参与中一步步明晰,深深地震动了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五、注重教师的情感感染,营造情动课堂气氛

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秀丽的三峡山水的画面,一边绘声绘色讲解:“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通过语调、缓急、停顿等的变化,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三峡中。在收集反馈信息时,学生热情高涨,说自己有如身临其境,似乎看见了迷人的三峡山水。

由此可见,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立足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领悟教材的深意,让学生进入角色,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尽可能地与作者或主人公达到情感的统一,体验作者或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或忧思愁苦。在经历了与作者或主人公共同的感受之后,学生再回现实,重新审视作品与生活,自然就有一种超越于作者或主人公感受,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

总之,语文的课堂教学,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并最终积累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1]. 冯慧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 (2006年7月)

[2]. 彭俊杰《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共鸣》 (2006年7月19日)

[3]. 高圣敏《语文课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2001年11月16日)

猜你喜欢

激发感情思想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不分对错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