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视角分析我国“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处置策略
2019-09-10郑天宇
郑天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些企业生存环境正在恶化,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不断下降,最终变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一词是经济学家Edward. J. Kane提出的,他借用恐怖电影中处于濒死状态且传染性强的僵尸形象来描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存在的资不抵债、完全通过政府担保的联邦存款保险而免于倒闭的储蓄与贷款机构[1]。现在指那些只能依靠银行借款和政府扶持续命,长期亏损,扭亏为盈的希望很小,但却不能及时退出市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对我国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危害,消耗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市场活力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将基于财务角度分析“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提出三种对“僵尸企业”的处置策略,包括并购重组、债务重组以及破产。
关键词:僵尸企业;并购重组;债务重组;破产
1引言
1.1 国外僵尸企业的概况——以日本为例
1990年至2000年间,日本经济的盲目扩张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一些企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利润率急剧下降,甚至丧失了盈利能力,僵尸企业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2]。此时的日本政府忽视问题本质,只是对这些僵尸企业给予补助而未采取控制措施。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从银行以低利率借贷,使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无疑将银行推向了破产倒闭的边缘。之后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强化企业内部治理、政府与银行合作等措施来处置僵尸企业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2 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
在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九十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约6.5%的预期发展目标。我国的GDP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占比最高。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处于连年亏损状态,占用着大量经济资源,阻碍着经济改革。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中首次官方使用“僵尸企业”这一术语。而我国的“僵尸企业”具有“吸血性”和依赖性的特点,大规模国有企业在其中占比很高,多分布于钢铁、建筑施工、煤炭开采、水泥以及平面玻璃等产能过剩的行业,经营状况通常表现为长期性资不抵债。
1.3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研究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有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解我国的过剩产能和实体经济不足等问题,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财务角度提出对“僵尸企业”的解决办法,可进一步为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财务角度分析我国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及处置策略。
2 我国僵尸企业的成因——财务信息披露与会计计量问题
2.1 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造成信息不对称
在僵尸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很高,这与银行和政府、企业三方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对称有关。银行更愿意向由政府提供隐性保障的“可靠”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而实际则是银行缺乏能够支持其信贷决策的充分、有效的财务信息以避开破产风险高的国有企业。这些僵尸企业享受了宽松的信贷与利率优惠和政府的过度保护,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经营并掩盖银行坏账问题,这导致了“僵尸企业”问题的日益严峻。
2.2 公允价值计量难以有效应对僵尸企业问题
区别于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以单据、凭证作为记账依据的做法,公允价值核算要求财务人员采用一定的估值方法确定相应资产在市场上的公认价值[3]。而公允价值的估值核算为僵尸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空间,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其盈余管理的蓄水池,选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作为其盈余管理的手段,由此造成的信息失真将对政府监管与银行信贷带来不利影响。
3 僵尸企业的处置方式
3.1 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能够一次性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实施并购重组后的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存量资本的优化以及资产流动性的增强[4]。但是僵尸企业要想实现并购重组也是有条件的,即企业本身必须具有投资价值,比如具备优势资源、政策优势或是有价值的经验。而对于并购方而言,如果僵尸企业具有一定的价值,那么并购方能以低价获取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将利于其经营和发展,所以并购重组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并购重组后的僵尸企业应该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并购优势,尽快实现企业的融合。
3.2 债务重组
僵尸企业的债务重组方式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这两种方式的混合[5]。如果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产,则可以优先考虑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信心,则可采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不同债务重组方式对企业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制定债务重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僵尸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状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保证债务重组事项的顺利进行。
3.3 破产
大部分“僵尸企业”都符合申请破产的条件,这也最为直接的一种处置方法,实施破产程序后,大量被僵尸企业占用的社会资源将被释放,这将会为其他企业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市场空间。但于僵尸企业本身而言,破产清算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实际选择“清算”程序的企业不多。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财务信息披露与会计计量角度分析“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并列举三种解决僵尸问题的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式以合理处置“僵尸企业”,需要借鉴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僵尸企业”的自身特點与行业环境。可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僵尸企业的治理现状对财务信息质量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新月. 我国僵尸企业脱僵的对策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J]. 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161.
[2] 倪筱楠,肖梦瑶,刘凯.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处置僵尸企业的经验借鉴[J]. 商业会计,2018(18):91-93.
[3] 沈剑飞. 发挥好财务信息在破解僵尸企业难题中的作用[J]. 管理世界,2017(10):184-185.
[4] 刘兴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对“僵尸企业”国内外有哪些处置办法[N]. 上海证券报,2016-01-16(006).
[5] 朱媛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处置“僵尸企业”财务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