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2019-09-10李世强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百姓民生受众

李世强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被做为一个部分单独提了出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给民生新闻的报道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故事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百姓“小民生”新闻泛滥,而从百姓生活角度反映国家方针政策的“大民生”新闻极少,导致不少民生新闻仅停留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上面,相关报道多流于表象,缺乏思想深度和社会影响力。

一、当前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界定

关于“民生新闻”的概念,学界和业界迄今尚无明确的定义。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新闻种类,而是涵盖了以往新闻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类别。一般认为,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未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载体”,比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也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向性。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那么民生新闻究竟包括了哪些内涵呢?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方式,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是题材选择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平民视角,就是贴近百姓生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关注民生问题。用“平视” 而不是“俯视” 的目光看待百姓,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民本意识,即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这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宗旨。民众话语,则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使媒体成为民众说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较好地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1、报道过于琐碎,削弱了社会渗透力。由于报道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单体的问题和事件,民生新闻成了一个大“箩筐,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的堆砌,报道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引不起党和政府的关住,社会反响也不大。甚至以琐碎的噱头来取悦大众,如邻里纠纷、夫妻反目、车祸凶杀等往往被当作轰动事件给予奇异地放大。真正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代表性的挖掘少之又少,缺乏“厚度”和社会影响力,致使民众对类似的隐私津津乐道,在这些低俗、无价值的 “新闻” 中丧失了接触真正能使自己获得利益的新闻的机会。

2、报道流于表象,缺乏思想深度。许多民生新闻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使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和厚度。百姓生活虽微小,但有时却背景纷杂,牵扯甚广,倘若过分局限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无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琐碎、肤浅的民间小事,看民生新闻只是看个“热闹”,缺乏“深度”。

3、报道出现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形不成主流舆论,削弱了影响力。许多民生新闻缺乏总体上引导舆论的正确理念,仅仅是迎合了受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欲望。这类报道往往连篇累犊、日复一日,同类信息传播过多,泛滥成灾,出现“信息洪水”,导致受众阅读心理上的疲倦,给媒体的责任和义务造成损害,削弱了原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4、记者越位与媒体审判。媒体的职责是揭示事实,通过这种揭示对监督客体造成精神压力,仅此而已;传媒不能参与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记者的调解帮助下,某某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问题的解决是各种监督合力的结果,媒体不能越权,不要使受众产生“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

二、民生新闻问题解析

(一)从新闻价值论来看,民生新闻缺乏重要性和显著性特征。“新闻价值论,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具有时新牲、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新闻事实所具备的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目前的民生新闻主要以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为题材,在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方面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也受到了百姓的关注。但是由于缺乏重要性、显著性这两个重要的要素,致使民生新闻拘泥于市井人物的 “原生态”,缺乏渗透力,没有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影响。只有多数百姓所迫切关心的,利害攸关的,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具有重要性。这就要求记者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深入思考,要能从全局视角来判断新闻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二)从受众需求理论来看,许多报道是记者的一厢情愿,没有真实、准确反映百姓的心声和意愿。“受众需求的一般步骤为:刺激需要——表达需要——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接着,再刺激或升华需要——表达需要……如此往复循环。”新闻报道起源于受众的需要,也归结于满足受众的需要。民生新闻就应该选择那些受众关切程度高的信息进行报道,还要用便于受众接受的方式来表现。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换位意识,不能完全被事实所左右,或者只顾自己的兴趣一厢情愿地报道新闻,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受众着想,考虑哪些事实是受众最想知道的,在新闻表达时,着重突出受众关切度高的新闻事实。记者只有心里面装着受众,才能真正满足受众需求。

报道一般的民生新闻,记者只要交待清楚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者稍加解释,受众即可理解;面对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民主新闻,应从简单到详尽、从局部到全局、从事 实本身到意义价值的报道,才能表现出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拓展。

(三)从传播效果来看,尚未达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传播效果就是要求达到效果系统的最优化状态,按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第一层,反映新闻事实最优化,第二层,满足受众需求最优化,第三层,实现社会效果最优化。”新闻报道不仅要真实客观、生动深刻地反映新闻事实本身,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还必须有良性的社会效果。民生新闻应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实现社会效果最优化是把握新闻分寸的最高层次,也是在反映事实最优化和满足受众需求最优化基础之上,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更高要求,它要求记者不能单纯考虑事实因素和受众需求因素,还要对报道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有较好的预见能力。

当前民生新闻报道还处于反映新闻事实和满足受众需求阶段,若一味强调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就会重蹈上世纪未西方媒体覆辙,凶杀暴力新闻充斥煤体,黄色新闻泛滥,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新形势下,民生新闻必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大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报道,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发挥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百姓民生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