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诗教学初探

2019-09-10徐婷丽

高考·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朦胧诗现代诗主旨

摘 要:现代诗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相对薄弱,探索如何教授现代诗显得尤为重要。《双桅船》是一首朦胧诗,在主旨上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因而存在更大的探索空间。在《双桅船》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反思。

关键词:《双桅船》;多元解读;“失控”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选择《双桅船》作为自己的汇报课之后,才知道自己是选了一根硬骨头,以现代诗作为公开课来上,是一个难点。而我也只能以初生牛犊之势,硬着头皮去备课上课了。备课过程略显艰难,三次的试讲机会,次次修稿。临正式上课之前,全部推翻之前的思路,重新来过,一份全新的讲义、一种全新的思路、一次好似没有试讲过的汇报课,最终的呈现结果,却是最好的一次,感谢过程之中备课组老师们的帮助,亦感谢垂青于我的好运。

课后激动之余,细细想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反思与总结,聊以笔记。

一、关于文本的解读

语言文字可能是世间最具魅力的东西了,它的神奇性在于,作者以此符号记下情谊,形成文本,读者以此符号为武器,穿越层层迷雾,逆时间长河而上,触摸当时的作者情怀,回归当下,成就个人的精神世界。《双桅船》是一首朦胧诗,这种神奇之处体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了。

文本已经按照作者思想形成一定的结构,而读者的解读其实就是需要通过合理的解构,达成一定的阅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知人论世、大体重现诗人创作的思路而后进行衍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难道我们必须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带领学生重走诗歌鉴赏的老路子吗?也许不必。但是作为教师来讲,必须极尽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本诗,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教案的设计,我选择了在解读方法上具有相同之处的《蒹葭》,从中国诗歌的古今发展与传承讲起,引导学生发现古今诗歌艺术性的共同点,启示学生,暗示他们是有方法可以去自由解读朦胧诗的。而这个过程,重在暗示,如何润物细无声,更加有效地抛砖引玉,值得修炼。

除此之外,注重本诗多元解读的特性,但是多元解读不是肆意解读,注重引導把握诗歌主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这是本诗解读的进阶,是难点所在。在明确整体思路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遵循有简单到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基础到引申,从诗歌结构的符号入手,先进行基本的内容拼凑、形成具体认识;再将拼凑成的物象特点进行关联,在事物的纷繁联系中构建诗歌的情节与故事;而后体会诗歌的意境,抽象概括诗歌的主旨,并层层深化、层层抽象、层层引申。另外,任何的抽象都必须具有具体的依托,因此“双桅”的理解是一元生多元的关键点。

二、关于教学的开展

作为教师而言,如果在课堂是强势性的存在,那么必然产生控制化的课堂。当然这在特定情况下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行,可是在本节课的课堂中,完全行不通。因此本节课必须采取“非控制化”教学;本节课理想中的课堂,也必须是“一个失控的课堂”。在其中,学生勇于展露自己的智慧,教师处于思想引领的层面关注学生思维的轨迹,去聆听、去理解、去交流、探讨并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在整个课堂的进行中,教师必须是“上帝视角”。只有学生自己切身感受了,表达了,诗歌才算是学过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最基本的自行思考、小组讨论、共同辨析的形式,还需要注意多元解读过程中的“打样”:树立基本的解读阐释思路过程、创建多元解读所必须围绕的核心;并需要在知人论世基础上形成本诗最根本的理解,以此为基点,结合实际、引申解读。在出现多种复合中心主旨的解读之后,回归文本,进行“双桅“模式的归纳和升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生的难点在于一元也就是“道”的把握,此时必须进行干预,体现引领性与示范性,而这并不一定需要教师实际解读示范,学生亦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力。

在可以放手、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的文本中,应该学会放手、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主动走近诗歌、理解诗歌。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可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某些时候,是暗处的助攻,而非明处的指点。

三、关于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自然是教学目的之一,但是一节课的作用究竟多大呢?其实无人可知。三维教学目标中,其中之一即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私以为教师必须怀有较为高远的教学目的来备课、上课,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当仁不让。我更希望一节语文课都会产生一点影响,无论大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某一句话中有所触动,就是成功,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有远方。

透彻地解析本诗基础上,理解文学与人学的关系,在课堂总结陈词中,高尔基的那句“文学即是人学”,简单易懂,可又让人似懂非懂。语文课、尤其是古往今来的诗歌,是有情人、有心人的共情碰撞,需要说给懂得人听。而作为教师,当然首先需要培养懂得语文的学生。每节课都有所预设、每节课都灌输一点点,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是对自我的要求,亦是对于我的学生们的期盼。

作者简介:徐婷丽(1991.1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老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朦胧诗现代诗主旨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主旨大意题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图雅的诗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