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综合防治措施
2019-09-10邵亚飞
邵亚飞
摘要:猪肺疫是一种由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炎热多雨的季节,临床上根据其发病情况将该病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慢性型3个类型,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败血症以及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发育,降低经济效益,制约养殖业发展。该文针对猪肺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防治猪肺疫的传播流行。
关键词:猪肺疫;综合防治措施;临床症状;巴氏杆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92
0引言
猪肺疫是一种由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具有较高的致死率(50%~80%)。猪肺疫的病原体主要经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行传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案例,但主要集中在炎热多雨的季节。在临床上根据其发病情况将通常可以将该病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慢性型三个类型,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败血症以及呼吸道症状,病猪咽喉部位肿胀,影响呼吸和采食,因此又被称为“锁喉风”。
1流行病学
1.1病原体
引发猪肺疫的病原体是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2],菌体形态为两端钝圆、中间微微凸起,镜检观察无鞭毛,不具有运动能力,呈单个菌体存在,无芽孢,一些高毒力的菌体上覆盖荚膜。体外培养时,需要用血平板,37°C条件下培养18h即可见巴氏杆菌菌落,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凸起,表面湿润光滑,边缘齐整,在光下可见绿色的荧光反应,如果边缘带有红黄光,通常为具有荚膜的高毒力毒株,橘红色荧光、乳白色光带则为弱毒菌株。该病菌对常用的消毒剂均敏感,使用1%烧碱溶液、1%漂白粉溶液以及3%来苏尔均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
1.2易感动物
巴氏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除家猪外,也可以感染牛、羊、兔、犬、鸡、鸭等多种动物,对野生动物也具有感染致病性。不分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为易感动物,其中仔猪发病率最高,育肥猪次之,而成年公猪与母猪常可以耐过,呈隐性带毒状态。
1.3传播途径
病猪与隐性带毒猪均为传染源,耐过猪在一定时间内也会继续向环境中排毒[3],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呼出的空气中均带有病原体,可以污染饲料、饲水以及生产管理中使用的工具,健康猪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饲料、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接触被污染的工具均可能引发感染。同时,如果圈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可能导致圈舍空气中病原体量增加,猪群免疫力下降,导致大规模的猪群发病。此外,如果有吸血性昆虫叮咬病猪或者带毒猪,再次叮咬健康猪,也可以造成感染。如果在饲养管理中,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饲料突然变更、发生免疫反应等应激,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也会导致疫病的传播流行。
2临床症状
猪肺疫潜伏期为2~5d,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慢性型3个类型。
2.1最急性型
该类型的猪肺疫发病快、病程短(1~2d),发病猪的体温快速上升到40°C,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精神状态不佳,咽喉部快速肿胀,造成气管压迫,影响呼吸。病猪全身可视粘膜发绀,耳部、頸部以及腹部皮肤出现红斑,指压不褪色,大部分病猪因呼吸困难死亡。
2.2急性型
该类型为猪肺疫最常见的发病类型,病猪在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全身败血症以及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程初期病猪体温上升,食欲下降,偶发性痉挛性干咳,咽喉部位肿胀疼痛,呼吸困难。随着病程的延续,干咳变为湿咳且伴随剧痛,病猪胸腔听诊表现为湿哕音与摩擦音,如果未及时治疗,临床症状会随着病程进一步恶化,不但呼吸越来越困难,而且皮肤上也会逐渐出现出血点以及淤血斑点,最终长期卧地窒息而死,病程为5~7d。
2.3慢性型
该类型多发于疫病的流行末期,猪群多数已经具有抗病力,但无法彻底抗病,故呈现慢性拖延症状。病猪在病程内长期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性呼吸困难,伴随咳嗽,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产生,病猪料肉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停滞。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场应坚持“全进全出”与“自繁自育”的饲养管理原则,养殖期间尽量避免从外引种,如果必须引入猪群,则应避免从疫区引入,在引入后应隔离饲养,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疫病后,才能混群饲养。在养殖中,应按照不同生长阶段分群管理,防止相互感染。此外,还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集中产热,且容易引起通风不良,导致呼吸性疫病的发生以及自身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养殖场应根据自身条件,配置防暑降温、防寒保暖以及通风设施。
3.2加强饲喂管理
饲养管理员应保证饲喂日粮的营养充足,能供给生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尤其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猪体内各项生理生化反应的促剂,缺乏则会引发生猪机体免疫力缺陷。此外,还要保证饲料的干净整洁,不得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生猪采食后会发生免疫力下降以及中毒症状,此时极易引发疫情,而且如果饲料中霉菌毒素未经过完全代谢,也可能引发消费者食物中毒。因此,饲喂管理员应定期监控饲料质量,把控饲料安全关。
3.3建立科学严谨的消毒管理制度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消毒管理制度,并严格依照制度执行,养殖场要配备相应的消毒管理设施设备以及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应听从相关专业人员建议,不使用单一成分的消毒剂,采用多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定期清洁圈舍、食槽、水槽以及生产管理用具,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排泄物应收集后集中堆肥或者交给专业公司处理。
3.4维持养殖场周围环境卫生
猪肺疫可以由吸血昆虫进行传播,而保持环境卫生是防止蚊虫的最佳办法。养殖管理员应定期清洁养殖场周边环境,保持圈舍卫生,消灭蚊虫滋生环境,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蚊香、灭蚊灯、黑光灯等进行防护。
3.5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止猪肺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常采用猪肺疫铝胶苗进行免疫接种,根据体重大小,每头猪采用
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种3~5mL,免疫期可达6个月,而采用猪肺疫弱毒苗进行肌注免疫(1mL/头),抗体可以持续1年左右。但由于该疫苗与霉菌毒素以及一些消炎药物产生反应,会导致免疫抑制,影响免疫应答,因此在免疫接种前后,一定要避免饲喂霉变饲料,同时避免使用消炎抗菌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防止免疫失败。在完成免疫后,要定期监控生猪体内的抗体水平,及时补免。
3.6治疗方法
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感染产生,使用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以及头孢类药物,使用抗生素后会产生药物残留,要遵从休药期管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结束语
猪肺疫传染性强、发病急、病程短、致死率高,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降低猪肺疫带来的损失,养殖管理员应建立健全饲养管理、饲喂管理以及消毒管理制度,定期清洁,保证环境卫生,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免疫,发现病猪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丁法祥,陈品球,朱新华、猪肺疫的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1):60-61.
[2]李关德,猪肺疫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12):189.
[3]朱云,杨丽萍,曹阳春.用不同培养基生产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活疫苗的试验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