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及诊治
2019-09-10陈蕾
陈蕾
摘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黄疸和贫血为特征的猪的传染病,于1932年首次在印度发现,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发现,但在90年代山东等地方先后发生,近年我国的局部地区均有流行,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78
0引言
据统计,近年我国生猪患附红细胞体病的几率增加,给很多养殖户都带来很大的损失。此病在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中均可感染,属于易感染易患病类。调查显示,附红细胞体病在猪成长的各阶段都会患病,感染率达80~90%,其他畜禽也会感染,但发病率不高,只有猪感染后的发病率为70%左右。从2019年5月上旬至9月中旬,在朝阳市北票市五间房镇、台吉镇、东官镇、西官镇、大三家乡的一些养猪专业户了解到每年都会有猪附红细胞体病零星发生,给广大的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介绍该病的流行和诊断情况[1]。
1发生情况
在辽宁北票地区4月末开始有个别猪只发生此病,但集中在6-9月,以20~45kg体重发病较多,其中哺乳、断奶仔猪可占65%以上,育肥猪以及母猪也有发生。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被毛粗乱,不愿意走动,喜欢卧地,食欲降低或废绝,体温高达40~42°C,成稽留热。有些病猪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心音亢进,两耳肿胀发绀,尖变干,鼻镜干燥,部分猪从鼻孔中流出带血的分泌物,可视粘膜苍白黄染,有轻微的结膜炎症状。病猪便秘,粪球覆有黏膜或黏液,严重时带血,后期也呈棕红色[2]。
哺乳仔猪:出生仔猪急性发作,出生后1h左右开始死亡,1~3h全窝死亡。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仔猪表现为高热,可视黏膜苍白,耳尖乃至全身发紫,全身皮肤发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者废绝,或快速死亡。通常7~10日龄易患病,患病仔猪出现高温、眼结膜皮肤苍白或者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为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3]。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3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3d。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C。病程初期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有时便秘及腹泻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一部分病猪会出现四肢发软、无法站立的症状。另外,还有一部分病猪出现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的症状,病程3~7d,或者死亡,也可能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病猪体温为39.5°C,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其排出的尿液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者鲜红色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4]。
3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猪进行剖检可见猪腹部及内侧有紫红色的血斑,皮下大面积淤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急性死亡病猪血流稀薄,不易凝固,黏膜和浆膜黄染,皮下脂肪黄染,脾脏肿大至2倍、质软,表面有针尖大小的黄色点状坏死,肝脏稍大,表面有区域性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胆汁变粘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熟肉样,肺水肿或肺实质肉变,肾肿大,外观颜色发白,髓质可见出血点,膀胱黏膜增厚,有少量出血点,小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5]。
4血液学检查
附红细胞体曾被认为是立克次氏体,但近年根据药物疗效等一些学者把它归为寄生虫。肉眼看不见虫体,只能借助显微镜观察。虫体呈多种形态,如环形、圆形、卵圆形、顿点形、杆形、马蹄形等。附红细胞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其呈轮齿状、星状、不规则的多边形。血液中的游离附红细胞体能缓慢伸展、旋转、及上下活动。实验室检查时取急性发热期的病猪静脉血滴于载玻片,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400倍镜下可见红细胞被直径0.2~1.5μm的球形、逗点形、卵圆形等病原体包围,血浆中附红细胞体不停地翻转、摆动,呈不规则运动。在兽医临床诊断中应注意与猪瘟、猪弓形虫体病等进行鉴别,避免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6]。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经过生猪血液分析、检查黄疸和病理检查等确定。
6治疗
血虫净(或三氮脒、贝尼尔)5~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分点深部肌肉注射,1次/d,连续3d。发病初期,如用药及时当天可见明显好转[7]。
30kg体重的猪,新胂凡纳明每次用量为1.2g,治疗时以5%的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左右的注射液,静脉注射,通常在用药后2~24h,附红细胞体病原从血液中消失,3d内症状也可以消除。
咪唑苯脲,1~3mg/kg体重,1次/d,连用3d。
使用土霉素或四环素肌肉注射,剂量为3mg/kg。病情严重的猪结合症状对症治疗,如针对贫血症状可肌肉注射B12或内服硫酸亚铁,促进病猪早日康复[8]。
7预防
目前无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预防本病主要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搞好饲养管理和猪栏卫生,消除各种应激因素,驱除蜱等寄生虫,隔绝节肢动物与猪群的接触,注意注射针头和手术器械消毒,对防治本病有重要作用。在本病的流行季节,将金霉素按每吨饲料添加50g或每升水中添加50mg投喂猪群可预防本病。
8结束语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寒冷季节逐渐减少,推断可能与节肢动物活动有关,蜱等吸血昆虫等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也可出现免疫抑制,由于免疫应答反应差,降低其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使继发的疾病如肺炎、下痢很难治愈,提高死亡率。
本病只发生于仔猪、抵抗力低的猪或由于生产、运输环境不好、饲养管理不良、养殖场内生猪较多,过于拥挤、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他疾病感染时,猪群亦可能爆发此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北票地区一直呈零星散发,无大面积爆发,因此除坚持自繁自养外,还应该注意从外地引进的猪应该加强检疫,防止买进病猪造成疫病流行。
参考文献
[1]史俊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4):103.
[2]靳光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3(12):98.
[3]陆学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10):85.
[4]代金凤,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治[].中国畜禽种业,2012,8(6):103.
[5]朱玉俭,赵贤良,王洪刚,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8):107.
[6]隋韶辉。豬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诊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25.
[7]宋慧梅,王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及诊治情况[J].养殖技术顾问,2008(10):48.
[8]宋辉军,李全欣,牛保根.猪流行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4.
[9]胡成波,蒋兆义,邢德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面积流行的诊治报告[J].河北畜牧兽医,2003(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