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019-09-10王圣杰张明军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论文教材

王圣杰 张明军

摘 要:《地理专业英语》是高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常设课程,对学生未来从教或读研深造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国内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教学深度与学科完整性的矛盾、教科书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以及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矛盾,我们据此设计了以专业词汇扩展、经典教材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与报告四大部分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对各部分的教学实践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校;地理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7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13

《地理專业英语》是高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常见的选修课程,一般多在高年级开设,是在通用英语和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无论是对学生未来从教还是读研深造都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教学目的在于增强本科生运用外语开展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学术和职业素养[1]。但在现实中,一方面各高校从事《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面临着教材和教法选择的各种困惑[2-3],另一方面地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仍参差不齐[4]。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开好《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期提升教育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的增强,《地理专业英语》课程面临着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国内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已有不少总结[5-6],归纳起来主要是教材难以选择、教学时数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互动有限等。实际上,这是以下三组矛盾的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前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

1.教学深度与学科完整性的矛盾

教学时数不足是《地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面临的共性问题,该课程多设置为36学时(18周授课),也就是说,大多数高校每周仅有2学时的课堂授课时间。查阅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的《地理专业英语》教材,其内容编排都颇为丰富(表1),将这些教材内容高效地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不容易,特别是当学生英语水平一般的情况下教学进度常难以保证。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地理专业英语》[7]设置了16章(单元),包含36篇文章(讲读课文16篇),每章设阅读(判断正误、回答问题、概括段意、填写表格、多项选择等)、词汇(词义配对、选词填句等)、翻译(段落汉译英和英译汉)三类习题;宁夏大学出版社《地理科学专业英语》[8]也包含16章(单元),并建议每章控制在2~4学时之内,习题分问答、阅读理解(判断正误、句子填空)和词汇(词义配对)三部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牛津地理学英语图示教程》[9]则以图示形式展示地理学知识,分23章(主题),原为英国A-level(相当于大学预科)考试复习用书,内容庞杂,语言地道,图文并茂,无专门的习题设计。

如果力求保证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完整性,则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降低教学难度和广度。那么面对内容如此庞杂的现代地理科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科体系完整性究竟是否重要,这值得一线教学工作者思考。如果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以使得学科体系完整,设计怎样的课外学习方案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这一问题归纳为教学深度与学科完整性的矛盾,其实质在于教师如何取舍自己的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的关系,如何理解这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2.教科书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在几乎所有高校的《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都表示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论文的阅读能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如果完全按照上述的教材体系来安排课程进度,与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不十分匹配。教科书与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以教科书为教学重点对科技论文阅读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而前沿论文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得到专门训练。另外,学生并不能通过《地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学位论文或学年论文的摘要翻译和图表名翻译获取足够认识,对如何应用英语进行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没有专业的指导,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在这些实际需要用到专业英语的环节,学生应该如何操作,这些内容应该在《地理专业英语》课程中有所体现。

当然,一些教学人员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穿插地理学前沿科技论文的阅读。但是,如此重要的环节在教材中不能得到足够体现,客观上显示出了教材体系的局限性。在已深感课时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对额外新增前沿文献的地位和课时不易把握,加之没有教材明确提示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阅读前沿论文,学生自我揣摩往往缺乏专业的方法引导。如果将这门课程的评价系统完全放在专业单词识记、篇章阅读理解和基础知识翻译上,未必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即使是卷面考试,也需要探索如何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考察被广为诟病的机械记忆能力。我们将其归纳为教科书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矛盾,其实质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发展要求探索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教师能否对前沿论文的阅读提供深入的指导,教师如何全面准确地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3.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矛盾

《地理专业英语》课程多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对课程中的专业内容已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担任《地理专业英语》的教师也多为从事地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其在科研实践中往往也少不了英语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可能还有用英语进行汇报乃至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应用是有经验的,特别是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一线教师对于语言学的教学规律可能未必有过系统的培训,但对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方法仍有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习惯从生词学习、课文解读和习题讲解入手安排专业英语课程。

在《地理专业英语》中,是应该更注重“专业”,还是“英语”?尽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安排中难免存在不同的倾向性。如果教师更希望让学生体会前者,则会更重视利用英语描述地理知识,其极端情况就是将专业英语课讲成双语专业课;如果教师更希望让学生感受后者,则会更关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其极端情况就是将专业英语课讲成替换成专业题材的公共英语课。除了课堂讲授上的差异,上述两种倾向性在参与式研讨课的设计、视频音频材料的选择、作业布置与习题讲解等方面也都会有明显的体现。显然,《地理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该等同于双语专業课,更不能是专业题材的公共英语课,教师应该深入考虑如何平衡上述两种倾向性。我们将这一问题归纳为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矛盾,其实质在于如何引导教师提升教学技术与能力,多来源的教学素材如何应用于本科教学,如何认识构建自己的教学理念。

分析上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矛盾,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时要求、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以专业词汇扩展、经典教材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与报告四大部分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方案,选取若干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4~6章内容(以36学时计算),每章均包含上述四大部分,难度循序渐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切实提升《地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1.专业词汇扩展

这部分要求学生对地理专业领域内的词汇有更多的了解,熟悉常见的构词法,并且可以在工具的帮助下学习生词,这是开展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石。

现代地理科学涉及的专业领域极为广泛,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杂乱无章地盲目推荐学生“背单词”。科学出版社《地学大辞典》[10]收录大气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科学五部分20 000余条汉英对照词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牛津地理学词典》[11]收录6 000多条英语词目,科学出版社《现代地理科学词典》[12]收录4 600余条汉英对照词目,大规模的记忆是不现实和没有必要的。教师可以课前发放本主题相关的词汇供学生预习,课堂上通过讲授引导学生认识词根和构词法,利用关键词扩展识记常见词汇,达到扩充词汇量的效果;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关键词,构建自己的单词体系,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回顾展示,增强学生的互动。以水圈为例,可以hydrosphere为关键词,引导学生认识hydro-和-sphere的用法,进而通过词根和关联义项扩展到其他词汇,比如:(1)与hydro-有关的专业词汇,如hydrology(水文学)、hydrological(水文的)、hydrometeorology(水文气象学)、hydrological cycle(水文循环)、hydrograph(水文过程线)、hydrometry(水文观测);(2)与-sphere有关的专业词汇,如lithosphere(岩石圈)、geosphere(地圈)、atmosphere(大气圈)、biosphere(生物圈)、cryosphere(冰冻圈)、pedosphere(土壤圈)、noosphere(智能圈);(3)从hydro-为词根的hydrogen(氢气)扩展到其他常见气体,如nitrogen(氮气)、oxygen(氧气)、ozone(臭氧)、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等。授课中,也可以简要回顾这些名词的含义。类似这样,通过precipitation(降水)、groundwater(地下水)等5~10个核心词汇进行扩展,即可使得学生大致了解水圈相关的常见词汇。

在常见词汇识记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应对未来文献阅读中不断出现的生词。在当前网上资源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在网络支持下学习生词的能力也是必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降低对陌生词汇的畏难情绪,了解如何查询该词在专业领域内的含义,尤其注意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领域内是否存在差异,学习陌生词汇的拼读规则,体会构词的原理,借助谷歌学术等途径熟悉专业领域内该词汇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1~2个示例词汇的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查询学习教师指定的少量单词,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

2.经典教材阅读

这部分要求学生阅读以英语编写的教材,并可以用英语对重要知识进行复述,实际上是目前绝大多数专业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建议教师选取以英语出版的优秀经典专业教材典型章节片段。在教学内容上不必刻意追求对整个地理科学的完整覆盖,因为从课时来看是不现实的,一般应以点带面,这些内容应该在之前学期有过系统学习,并务必注意外文材料是否存在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等问题。如果教师自行选择材料存在困难,也可以适当选取已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建议教师授课前将需要学习的经典教材篇章电子版发给学生,学生有至少2~3天的阅读时间熟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试译,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内容学习,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可以复述。

一些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认为,以经典教材作为教学核心不能适应当前的培养要求,而应以前沿论文等为主[13]。我们认为,在《地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目前仍有必要适度保留这部分内容。一方面,相较于科技论文,面向本科生的英语经典教材编写内容相对简单,况且学生已经上过相关的专业课,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温故未尝不可;另一方面,地理科学专业多为师范类专业,中学师资是其重要的培养方向,而中学地理双语教学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实验学校屡见不鲜,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可以提升师范生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当然,作者也同意应控制对经典教材的学习课时,至少不能将教学重点完全关注于这一部分,应为下面将提到的两个环节留足教学时间。

3.专业文献阅读

这部分引导学生从教材级别的阅读上升到科研级别的阅读,二者在难度上有递进,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不同写作风格的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各章节主题选取新近1~2年内发表的高水平英语论文,一般应发表在本专业的国际主流期刊上,最好包含不同的期刊风格,以免学生形成刻板认识,可以少量选取综述论文,但是主要应选取研究论文。在首次学习时,还应注意指导学生熟悉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题目、署名及单位、摘要、图摘要、关键词、亮点、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件等主要部分的写法和用途,明确其基本规则;在后续的章节中,可以分别剖析某些部分的特点,例如可以通过典型论文案例专门分析不同论文引言的写作逻辑等;此外,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使学生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与后果。与经典教材的阅读类似,专业文献的阅读也应提前至少3~5天(建议更早)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精读或泛读指定论文,论文数量不宜过多,精读1篇即可,泛读可以有2~3篇。

在授课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迅速准确提取论文主要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献综述的组织逻辑,掌握引文复述的方法;掌握数据与方法描述的详略程度,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理解结果与讨论的关系,体会讨论部分的写法;观察不同期刊的图表风格差异,辨识已发表论文中地图和统计图表的规范性,提升制图水平;对比汉语与英语论文在各方面存在的异同,等等。显然本部分也涉及到专业单词的扩充,但并非这部分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专业论文的阅读能力,实现研究论文的精读与泛读。

4.写作与报告展示

这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图表题目的翻译,有条件的可以尝试英语论文写作实践,还要求学生了解国际会议口头报告和海报制作等国际交流方面的主要注意事项。

作为地理学成果表达的常见形式,学位论文是学生培养的必经之路,很多学生对学位论文主体比较认真却对英语部分(英语题目、摘要和图表题目等)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反映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专业论文写作课程开设的不足。现实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英语摘要和图表题目明显不符合基本要求,甚至论文题目和作者姓名翻译都存在错误,地理专业常用到的地名翻译也缺乏专业的指导。因此,《地理专业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位论文英语部分写作予以重视,切实提升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信、达、雅的基本翻译原则,确保英语语法的正确性,使学生理解汉语和英语句子组织的异同。关于姓名和地名的翻译,教师除了应熟悉基本的翻译规则外,还应特别注意少数民族人名和民族自治地方地名的翻译方法,并提醒学生查阅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索引》[14]等权威文献中的英语译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熟练掌握地名的译法,例如,Heihe River(黑河)不应译为Hei River,Shiyang River(石羊河)不应译为Shiyanghe River,阿克苏(Aksu)不应译作Akesu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应在全英语论文写作方面有所尝试。

随着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增强,英语汇报近年来在本科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在读期间越来越多地获得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口头报道和海报展示的机会,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国际交流也十分常见。教师应在《地理专业英语》课程中,开展口头报告、海报展示以及邮件礼仪等方面的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完成1个英语演示文稿(内容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熟悉国际会议英语口头报告(包括汇报和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规范,在课堂上进行试讲,师生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制作1张英语海报,使学生熟悉海报的基本版式和制作方法,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评,通过师生互动得以改进;通过案例讲解和情景设计,使学生了解使用电子邮件向国外组织或个人进行文献资料索取、申请境外高校学位、论文内容咨询等的基本礼仪。

在当前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背景下,以师范生培养为主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地理专业英语》课程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反思。我们提出的以专业词汇扩展、经典教材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与报告四大部分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方案是《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深化改革的一种思路,可供其他高校借鉴。总体而言,教学理念上应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引导学生形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教学内容上应在传统的教材讲解基础上更多地增加前沿论文的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科研素养,从而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季佩英.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J]. 外语界, 2017(3): 16-21.

[2] 孙艳丽, 牛尧帮. 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地理教育, 2014 (10): 61-62.

[3] 龚光明. 普通本科院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4, 35(1): 91-94.

[4] 薛晓辉, 陈群利, 王延斌. 新建本科院校理科专业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与思考——以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6): 123-125.

[5] 李开封, 高文华. 高校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J]. 高师理科学刊, 2018, 38(7): 103-105.

[6] 吴旭东, 刘国旭. 高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浅析——以地理专业英语为例[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6(9): 75-78.

[7] 余中元. 地理专业英语[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8] 李颉, 张永庭. 地理科学专业英语[M]. 银川: 宁夏大学出版社, 2011.

[9] 奈格尔, 斯宾莎. 牛津地理学英语图示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10] 孙鸿烈. 地学大辞典[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11] 梅休. 牛津地理学词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2] 刘敏, 方如康. 现代地理科学词典[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3] 李謙.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新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8 (3): 52-56.

[14] 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 中国地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索引[Z].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4.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示例研究
植保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及思维教育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浅析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快速掌握方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高职电脑艺术类行业英语与高职电脑艺术类行业英语与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