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2019-09-10曹志峰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一流学科

摘 要: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西部省(市、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作为地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高校,其学科整体竞争力欠缺,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面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西部高校是选择“冷漠无视”还是“乘势而为”。本文通过对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的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分析,提出了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社会文化特色和经济技术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西部高校;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2-0029-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06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总体明确“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再次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与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通知,要求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国家“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发展的中心议题,为我国各地区高校的改革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西部省(市、自治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最早是陕西省政府印发的《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要求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创新成果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1];之后,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分两个建设周期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学科专业进入区域前列或接近全国一流水平,冲击国内国际一流重点学科领域[2];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推出《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区高等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施“8337”发展思路亟需具有较好学科基础的学科建设,使其逐步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或前列,其中11个左右学科争取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3];同样,甘肃省人民政府也组织实施《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分别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建成若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4]。破除身份固化,重视区域规划和打造地域特色是西部省(市、自治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共同特点。

西部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东、中部地区高校,其学科整体竞争力相对不足,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目标,其一流学科建设是否具有可行性,学科建设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如何确定?为此,本文围绕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目标,结合西部地域特色进行探讨,提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发展路径,这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基本规律,也有利于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特色概念[5]。上世纪80年代,为突破苏联高校学科结构模式的束缚,以南京大学曲钦岳校长和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领导,率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首创学科建设的概念。

1.学科及学科建设内涵

在早期的学科界定中,“知识说”是学科的主要内涵。海因茨·黑克豪森(Heinz. Heckhausen)从经验和事实的角度,将学科界定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认为学科是指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从而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随后,学科又发展成为“组织说”和“规训说”。组织说认为学科是由一群学者以及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连接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规训说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种社会的规范,学科主要表现为一种规训制度,它涵括了一种动态的知识分类和知识生产结构、生产方式和生产制度,即所谓的知识——权利体制。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提出学科的“双重形态说”,即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和“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由此形成学科的“三态表现形式”,构建了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机构——规训制度等三部分线性发展的生态体系。显然,学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科学概念,其外延随着时空的更替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作为“知识体系”和“学术制度”的学科是最为根本的内涵。在明晰“学科”内涵的基礎上,学科建设即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和“学术制度”的建设。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学科的知识传承、创新和发展;作为学术制度的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不同学科要素在组织和制度上的协作、确立和完善。

2.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一流学科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各位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一流学科的标准进行分析和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学科合法性的两个维度——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出发,一流学科的界定存在学术性和实践性等两个标准。学术性标准要求一流学科具有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和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该标准是客观的,具有国际可比性。有学者提出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标志:第一是拥有一流科研成绩,产出一流学术成果;第二是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6]。而实践性标准则要求一流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该标准是主观的,具有地域特色。例如,靳诺教授就指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形”与“魂”,除了外显的、公认的“形”之外,更要具备复杂内涵及文化特质的“魂”,而这个“魂”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国大地[7]。为此,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学科的国际学术性标准和地方实践性标准原则、体现地域特色和打造学科高峰,推动西部高校突出特色优势,勇创一流水平。

作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一部分,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科建设的雏形期(1949—1977)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高校205所,且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高校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华东地区,整个西部地区高校只占24.87%,其中私立学校比例近一半[8]。受当时经济、社会落后及战争的影响,高校财经、政法和其他文史学科占有较大比例,理工学科极为匮乏。1952年6月,教育部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结构布局、学科专业设置等作了全面、大幅的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专科院校,由此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院系调整”之后,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如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得以调整重组,整个西部地区只建立了4所高等工业学校和6所高等农业学校,极大地削弱了学科的多样性、综合性和交叉性。随后,在国家“三线建设”与西部地区开发工作的推动下,国家又在西部地区恢复、重建和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以及新设立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9]。通过将东部高校的整体搬迁,重建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力量得到加强。

2.第二阶段:学科建设的巩固期(1978—1995)

改革开放后,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恢复生产和建设的人才需要。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根据这一要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7年8月12日发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第一次重点学科评选,共评选出108所高等院校的416个重点学科点,其中西部地区共有20所高校的41个学科入选,约占9.85%。从第一次重点学科评选的结果来看,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在西部地区入选的41个重点学科中,只有6个来自地方高校。显然,西部高校的重点学科不仅在数量上,还是学科覆盖范围上均处于劣势。

3.第三阶段:学科建设的发展期(1996—2011)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在“211工程”带动下,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学科基地。在此期间进行的两次重点学科评选,西部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均有明显的发展。1998年5月,国务院实施的“985”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以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等西部重点高校的学科发展。这两次高校重点工程建设虽然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立项的高等教育振兴之举,也给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

4.第四阶段:学科建设的突破期(2012至今)

2012年后,为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发展,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该计划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出台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重点加强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西部地区共有9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中,约50个学科(含自定)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特别是西部省(市、自治区)随后推出的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西部高校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高校集合体,它们拥有中、东部地区高校不具備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等资源,围绕着这些特色资源,西部高校可以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群,以此为基础带动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推动西部高校整体实力的全面、快速提升。

1.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可行性分析

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在“西部”,这是西部高校的背景色和标志色。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就提出“扎根西部地区,服务全国,迈步世界,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四川大学秉承“立足西部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确立了“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战略发展思想;同样还有兰州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明确“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发展使命。西部一流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研究西部问题、极力彰显西部特色,这是值得西部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学习和借鉴的。作为西部高校的主体——西部地方高校——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不少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学者认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并非“拔尖工程”,更不会把地方高校“排除在外”,国家“双一流”建设恰恰打破了以往重点学校建设“身份固化”的弊端,为所有高校的发展引入“公平竞争机制”[11];显然,如果西部高校把国家“双一流”建设仅仅视为部属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就是放弃历史契机和目光短视的行为。

2.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操作性分析

在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上,西部高校已经深切意识到地域性、特色化和竞争力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西部高校要建设一流学科,就必须走特色化学科建设的道路。有研究人员分析了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突出问题,认为高校学科建设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以特色学科促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12];还有学者研究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三重三轻”倾向,提出以区域特定需求为导向等四大抓手推进特色学科化建设[13];湖北教育厅领导也认为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培育往往与中国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或社会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不能以国际上通行的ESI或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来对特色学科进行审视,因为特色往往体现在二级学科甚至某一具体领域,大而全的学科分类会抹杀特色学科[14]。

显然,西部高校学科建设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西部高校如果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契机、立足西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背景、学科专业优势和现实基础,就必定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取得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完成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西部高校所处地域具有独特的经济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氛围、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天然优势,将地域特色和高校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一流学科,是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1.地域与地域特色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它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经济载体,更是一个人文区域,体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15]。地域的本质随人类需求、应用目的以及概念的使用标准而有所差异。地域特色来源于地域,是一个地区或地方特有的风土人情,是隶属于此地区最本质的特征,融自然和文化为一体[16]。当特定地域所具有的共性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建设就具备了地域特色。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在长期的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化于某种地域特征,具有特定的自然、文化或历史因素。从地域特色的概念及性质可以看出,地域特色资源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划分,即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和经济技术要素[17]。本文的地域特色也基于这三方面,即地域自然环境特色、地域社会文化特色和地域经济技术特色。

2.基于地域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西部高校围绕地域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和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上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需要,突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旗帜鲜明地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高校的发展[18]。西部高校围绕地域特色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

其一,基于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学科建设。

地域自然环境特色资源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呈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独特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表现出独具一格的区域性、独特性,比如西部地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和山川雪地。西部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结合学科自身条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而生成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一流学科。

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可以转化为对西部高校地理、环境和资源专题等学科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例如,西部某高校利用地处西北河西走廊的干旱游牧特色地区地理位置,围绕雨水存贮,开展西部干旱地区与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体现了西部地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形成了鲜明地域特色的“草地农业系统”“寒区旱区植物学”和“区域生态——经济重建与区域发展”等系列重点学科项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西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地域独特的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环境要素,发展特色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形成一流学科,促进西部高校整体实力的快速、全面提升。

其二,基于地域社会文化特色的学科建设。

地域社会文化特色资源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它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社会文化特色资源能够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的沃土,将学科建设与地域社会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成具有地域社会文化特色的一流学科。

独具特色的地域社会文化是支撑西部高校特定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一些学科离开了这样的生存土壤将无法开展研究,例如,兰州大学的敦煌学學科建设,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四川师范大学以“川地”为中心进行的中国道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利用地处具有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十三朝古都的优势,围绕传统文化和中国问题,均产生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因此,发挥好这些特色社会文化资源,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就会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获得话语权,形成当之无愧的一流学科。

其三,基于地域经济技术特色的学科建设。

地域经济技术特色,主要是指地域的经济及技术发展特色。与地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特色相比,地域经济技术特色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形成的特定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所以,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各具特色。这也是支持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西部高校开展地域特色的学科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高校学科建设也为此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例如,西北某高校围绕“慢性高原病诊断学”和“高原危重病急诊现场急救”等课题的研究,由此制定了国际上首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西部某医学院依托藏医药学理论体系构建现代藏医药学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基地。这些标准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亦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础。

[1]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5-11-19)[2018-06-11].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511/19/10001.html.

[2]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6-04-29)[2018-06-11].http://www.gzsedu.cn/Item/127483.aspx.

[3] 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EB/OL].(2016-05-16)[2018-06-11].http://www.nmg.gov.cn/xxgkml/zzqzf/gkml/201605/t20160520_550460.html.

[4] 甘肃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EB/OL].(2016-08-01)[2018-06-11].http://www.gansu.gov.cn/art/2016/8/1/art_4785_281819.html.

[5] 曹志峰,汪霞.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学科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2018(1):13-18.

[6] 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

[7] 靳诺.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形”与“魂”[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6):3-8.

[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0-12.

[9] 赵致琢,梁玉兰,张继红,等.面向新世纪中国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4-93.

[1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0)[2018-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11] 钱春富.“双一流”不会使地方高校边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6-23(4).

[12] 楊旸,吴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路径探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5):74-76.

[13] 倪建伟.基于区域发展的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15-119.

[14] 黄俭,王传毅.双一流:地方高校不应“置身事外”[N].中国教育报,2016-05-09(5).

[15] 吴良墉.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C]//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1.

[16] 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2009(1):18-20.

[17] 徐临阳.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8] 张英杰,刘赞英.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50-152.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一流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点学科”的综合评估模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研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