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话语建构中的批评实践

2019-09-10罗如春董琳钰

文艺论坛 2019年2期

罗如春 董琳钰

摘  要:杨向荣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理论诉求的学院派批评家,围绕中西方 “陌生化”诗学、“距离”美学和图文视觉艺术等关键概念,试图建立一套独特的知识话语批评体系,用以解读中西方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焦点问题,并对当下的文艺现象展开批评与反思。在批评实践中,他尤为关注对于现代生活的文化批判与审美隐喻,试图在理论话语与日常生活的双重语境中进行美学的追问与反思,进而回应社会文化思想领域如何介入美学和艺术哲学思考的问题域,其研究呈现出持续的问题意识和较强的批判性,为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话语提供了自己的思考。毋庸讳言,杨向荣的系列思考及批评实践在创新度和深刻性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但他广阔的致思空间、宏大的理论雄心、强烈的现实关怀及其孜孜矻矻的理论批评建构,都成为其文艺理论与批评建构的显著标志。

关键词:杨向荣;理论建构;文化批判;审美反思

严格意义上,杨向荣并不属于纯粹的批评家,而是一个有着强烈理论诉求的批评家。纵观杨向荣这些年来的致思历程,他的研究带有鲜明的学院派特征,有着较强的学理性。从早年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诗学,到后来研究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距离理论与审美救赎理论,再转向西方现当代美学与艺术哲学,尤其是图像视觉美学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其研究路径构成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也正是因为其特殊的理论诉求,杨向荣在文艺批评中往往立足于理论的思考路径,围绕中西方 “陌生化”诗学、“距离”美学和图文视觉艺术,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自我知识话语批评体系,用以回应和解读中西方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焦点问题和重要范畴,并对当下的文艺现象展开批评与反思。

一、“陌生化”诗学建构及其批评实践

杨向荣早期研究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并于2009年与2016年出版《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和《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有着理论建构的承继性,力求在文学理论和美学的话语视域下探讨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理论,并以其对文艺现象的陌生化体验展开批评与反思。

在对陌生化诗学的研究中,杨向荣打破了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单一历时性研究,实现了陌生化诗学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向理论建构。在此之前,学界对陌生化理论的探讨,研究对象多局限于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间离戏剧理论,而《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是立足于历时性层面而展开的个案分析,并没有对陌生化理论展开共时性层面的立体化剖析;《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不仅涉及到历时层面上的陌生化梳理,也涉及到共时层面上的陌生化批评解读,如陌生化在文艺批评中的现代性价值建构、陌生化与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现代艺术与文学批评中的陌生化体验等,同时也涉及陌生化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的对读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杨向荣并非立足于纯粹的文艺学维度,而是引入了文化社会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侧重于从社会理论、美学、文化和艺术等若干视角相融合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杨向荣不仅探讨了陌生化理论的诗学品性,同时也剖析了陌生化的现代性价值。突破历史性话语和语境的限制,将某一理论问题放到一个比较宏大的理论视域中,这是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所应当具有的理论姿态,而这,也正是杨向荣陌生化理论研究的创新之所在。可以说,从日常生活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维度来审视陌生化,可以实现陌生化理论的价值建构与现代日常生活理论批判的结合,而文学研究只有回归到日常生活层面,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回归。

在杨向荣的陌生化理论研究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陌生化的界定:陌生化通过对日常语言及前在的文学语言和文本经验的偏离与违背,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符号经验,它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杨向荣强化了这样一种理论诉求:一方面,对陌生化文本的感知不能脱离接受主体前在性的预设,必须以接受主体先有的前在性为前提;另一方面,任何文本的陌生化处理又都是对主体前在性的背离。前在的“先有”与当下的“打破”形成了一个审美的张力:陌生化与前在性的悖论性共存。

立足于陌生化命意质的规定性,杨向荣对巴赫金、本尼特、马尔库塞等理论家的思想以及当下的文学现象展开了批判性反思。立足于巴赫金关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观的批评,杨向荣提出,俄国形式主义早期力求建构一种科学的、强调文本独立自主性的诗学理论,认为文本的合法性只能依据自身的内在标准加以说明,这无疑将文本的形式因素前置,因而遮蔽了其文学研究的审美特性。而通过对本尼特批评思想的研究,杨向荣强化和认同了本尼特所提出的“俄国形式主义是一种科学美学”的论断。在对马尔库塞的评析中,杨向荣强调,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主要着眼于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从而恢复主体的感性认知,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则主要着眼于通过特定的方式,把个体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之成为一种批判性因素。“新感性”意欲恢复个体的感性与理性,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进而达到批判现实和自我救赎的目的。从“陌生化”到“新感性”,我们可以审视形式及其相关问题是如何从俄国形式主义的审美诉求转变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规划。

基于陌生化诗学理论的研究,杨向荣不仅对理论家们的相关理论展开批判性解读,同时也以此展开文学现象的评论。他在《“新写实”小说话语:平庸抑或深刻》中以陌生化理论来解读和评论新写实小说,认为“新写实” 小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极端化反叛, “新写实” 小说平庸的背后隐含着别样的深刻, 它用一种全新的陌生化审美诉求,在与社会人生的零度距离接触中,以所谓的平庸唤起了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力。此外,他还以陌生化理论解读众多的文学作品,如《高祖还乡》的陌生化语言风格、《故乡天下流传》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太子妃升职记》影视改编中的陌生化策略,等等。在楊向荣的文艺批评中,他往往会立足于某一理论来对具体的文艺现象展开剖析与评述。这也与他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与理论诉求密不可分。

二、“距离”理论建构及其审美批评话语

在攻读博士期间,杨向荣致力于研究齐美尔的现代美学思想,此后又研究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美学思想,并于2009年与2017年分别出版《现代性与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和《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两本专著。这两本著作与陌生化诗学研究一样,同样有着理论建构的承继性,力求从文化社会学和美学的维度挖掘齐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并建构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的关联。

在《现代性与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一书中,杨向荣从文化社会学与美学的视域出发,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范畴“现代性”和“距离”来对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加以讨论。杨向荣以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为背景,以“距离”觀念为聚焦点,进而从文化社会学、美学、艺术以及现代生活等层面窥探齐美尔的美学、文化和艺术思想。有意思的是,在杨向荣的研究中,他并非如学界的共识那样把齐美尔定性为一个社会学家,而是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来给齐美尔画像,呈现出齐美尔的“美学肖像”。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审美救赎的考察维度是杨向荣研究齐美尔的一条主线,通过对齐美尔“现代性”和“距离”两个核心范畴的分析,杨向荣对齐美尔的现代性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但杨向荣以为,在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美学发展史上,齐美尔的名字不能忽略,齐美尔的影响使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社会学、美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他的《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力求建构二者之间的复杂思想关联。杨向荣从文化诊断、现代性碎片、现代人形象、现代艺术审美之维和审美救赎等角度从事实影响和主题联系两个层面对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关联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这至少在汉语学界让人眼前一亮。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新问题域不断涌现,其中的不少问题,如审美现代性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消费文化研究等,都可以追溯到齐美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个意义上,杨向荣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为当下文艺理论新问题域的拓展和对中国当下文艺现象的批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维度。

杨向荣在研究中发现,齐美尔所讨论的文化悲剧在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眼中则变成了对“文化工业”和“单面人”等的批判,而齐美尔提出的对现代性距离的审美救赎策略则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眼中的审美乌托邦拯救之路。正是基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杨向荣对当下的许多文学与文化现象展开批判性反思。如基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在《艺术现代转型中的技术崇拜及其反思》中对现代艺术中的技术崇拜现象展开批评与反思,认为艺术的现代转型使得艺术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艺术开始慢慢从一种高雅艺术转变成为商业艺术或一种纯粹的技术处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杨向荣对齐美尔思想中的“距离”观念颇感兴趣,在他看来,这是齐美尔用来对抗现代物化文明压制的救赎策略。基于齐美尔的文化物化理论,他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展开了批判性反思,在《灵魂溃败与文化归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困境的反思》中对文化层面的“溃败”表现出的症候,以及面对文化的现状我们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回归精神的家园等问题展开了批判性反思。基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时尚美学思想,在《新奢华时代的消费与生活风格:新奢侈品现象的文化考察》和《消费空间体验中的权力渗透:现代购物空间的权力文化考察》中对新奢华时代新奢侈品消费与现代购物空间的权力文化及其引发的现代生活风格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杨向荣认为,沿着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路径来审视时尚及其审美话语建构,可以为我们解剖现代性时尚的审美质态提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从功能建构到审美建构:社会理论视域中的时尚意义建构》《轮回中的现代性魅惑:时尚的审美话语建构》和《时尚美学的学科对话与中西方交流》等文中,他认为时尚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在于能通过与日常生活保持一种动态的距离来实现现代人的审美救赎。在这种审美救赎建构中,时尚作为个体的一种现代生活审美体验,它也是对现代性矛盾的一种温和协调。

通过对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研究,进而剖析现代人的生存质态与现代生活风格,杨向荣的理论批评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他尤为关注现代生活背后的文化批判与审美隐喻,在他的研究中,对现代性生活断片的追问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伦理的追问,同时也被提升到诗意生存的审美救赎高度,成为了一种美学的追问与反思。

三、“图文”研究及其艺术批评情境

近年来,杨向荣的学术研究开始转向,他关注现当代美学与艺术的现代现象,并试图从图像的视觉建构层面对日常生活现象展开评论与反思。他在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文关系及其张力的学理反思》,并于2013年与2017年分别出版《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基本问题》和《艺术现代性与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两本专著,力图突破通常的美学与艺术史的“以史带论”的写作模式,而是注重“以证论史”,强调以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来还原和建构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关注现代艺术观念转型下的艺术实践,并撰写了一系列评论性文章。

在《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基本问题》中,杨向荣挖掘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史上最具表征性和经典性的核心命题和范畴,力图以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来还原和建构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发展的走向。杨向荣发现,由于当下美学与艺术哲学的“殖民化”,美学与艺术哲学作为横跨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理论、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之间的一门学科,其传统的疆界早已被打破,进入了“泛美学”和“泛艺术哲学”时代。尤其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背景下,一切传统的审美原则都似乎处于失范的话语危机中,美成为非美,艺术成为反艺术,甚至走向终结。因此,杨向荣开始侧重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强调从语言学理论、社会理论、美学、文化、哲学和艺术等若干视角相融合的角度来对当下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展开研究与评论。可以说,杨向荣近期的研究意在考察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是如何介入美学和艺术哲学思考的问题域,其研究呈现出持续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性。

而在《艺术现代性与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中,杨向荣的兴趣转移到了当下艺术哲学及其审美话语转型上。他开始关注当下艺术界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如艺术的终结话语及其中国情境、艺术自主性与当代艺术的跨界生存、艺术现代定义的困境及其中国情境、艺术现代观念的转型等。在他对当下艺术现象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力于使这些关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关注积淀下来,并成为新的学术范畴或学术热点的努力。应当说,他在研究中所探讨的话题以及围绕这些话题的争论确实超越了专业化和学院化的理論“樊笼”,展现当下审美艺术研究的复调性和跨界性生存。

通过对西方艺术哲学及其审美话语展开研究,杨向荣开始关注时下的艺术现象及其实践。在《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中,杨向荣强调艺术的终结实际导致了文学艺术边界的解构与重构,他认为可以将当下学界文艺学的边界之争的学理渊源与中国当下的艺术终结论或文学终结论的讨论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艺术自主性》等文中,他审视艺术自主性概念在审美艺术与现代性语境中的诸种命意,可以揭示艺术是如何体现并表征着当下的社会文化形态及其审美逻辑。在《艺术的现代观念转型及其中国情境的反思》和《从艺术定义转型反思中国当下审美经验》等文中,他对艺术现代观念转型展开讨论,揭示其特殊的中国情境,借以明确中国当下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言说立场。在这些论文中,杨向荣对当下艺术实践展开批评与反思,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一方面要看到艺术观念转型中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传承。我们应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代艺术的观念转型,在其中寻找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感悟,才不会在炒作式的媚俗漩涡中迷失方向。基于以上艺术哲学的审美关注,杨向荣对当下的诸多艺术现象展开了评论,如审美服饰、时尚杂志封面、奇观电影、画报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他开始关注图像与文学的关系,尤其是对图像视觉艺术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发表了《图像转向》一文,认为在图像转向的影响下,文学和媒介的发展出现了图像化趋势,图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并冲击文学,形成了图像霸权。在这段时间内,他撰写了大量评论性的文章,对图像艺术及其视觉建构展开了深入反思,如《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景观电影解读》立足于以视觉化的读图时代,评论景观电影的视觉建构及其与视觉文化、视觉奇观以及视觉消费内在文化机制。《时尚杂志图像语言的视觉建构及其反思》通过对时尚杂志的图像语言及其生成的分析,讨论了时尚杂志图像语言的视觉建构及其消费逻辑;《图文视域下的晚清画报》对晚清画报的图像视觉形象展开了评论与分析;《微博的图文景观及其反思》对微博中的图像视觉建构展开了评论;《图像叙事中的语图互文:基于蔡志忠漫画艺术的图文关系探究》通过对蔡志忠漫画作品的批评、剖析,进而对读图时代的图文关系与叙事逻辑展开讨论与反思,等等。

除了以上三个固定的研究方向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学与美学批评观,杨向荣还针对文学作品与当下的热点现象撰写评论性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观,这在他所撰写的《中国当下文论话语情境及其精神品格建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品格建构》《当下文艺批评话语的反思及其精神品格建构》等论文中有着集中体现。

文艺批评者应该秉承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更敏感地把握住新的理论命题,为寻找新时代文学话语提供新的姿态。不一定非要胸怀大志,肩负“天下兴亡”,但是至少也不能对当下的文艺现象和社会现象熟视无睹,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怨自艾,自说自话。今天,学界文学终结的恐慌、文化研究所带来的文学边界消解、以及图像时代文学视觉化后果,无一不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与研究问题域。这就要求我们文艺评论者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眼光来审视文学现象、直面文学困境,也要在文学研究中融合中西、融合古今,吸收不同的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在杨向荣的文艺批评观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理论建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理论建构时的包容态度和实践精神,体现了一个当下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意识。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