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质问题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2019-09-10胡巧儒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0期
关键词:阅读思维问题

胡巧儒

摘要:设计优质的课堂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提升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立足文本,以学生的原初体验为起点,设计优质问题,聚焦主问题,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才能使语文课上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促进,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阅读  教学  问题  思维

笔者每年都会进入所在县的中学语文课堂,调研了解县域内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从近几年的听课情况来看,现阶段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低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散乱随意,脱离文本、超出学生认知的问题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提问有几个特征:一是多,一堂课问题能有几十个,学生“接问不迭”,无法深入思考,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思维活动。二是碎,问题琐碎,“碎片化”,没有类别和层次的界限,学生不能进行有序的思考和分析。三是杂,问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杂乱无序,学生的思维无法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告诉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设计优质的课堂问题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途径。问题是教学最有价值的资源,优质的课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称得上优质问题呢?

首先,问题必须是基于文本和学生认知提出的。如上所述,我们的课堂提问之所以常常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脱离文本和学情是主要原因。因此,问题设计基于文本和学生认知,这是基本标准。其次,问题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应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从文本中了解观点或感受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感悟和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需要学生作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提出合理的思维路径,发展思维才能落到實处。最后,整节课的问题应呈现出整体性。问题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和设计,问题之间应该呈现出梯度和一定的联系。

明确了优质问题的特征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优质问题,我们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潜心研究,设计基于文本和学情的真问题

这是设计优质问题的前提。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作者和编者对话的过程,这四个主体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我们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并不是为了供教师和学生教学使用而创作的,其有着特定的时代和语境背景,我们只有尊重创作的主体,走进文本的深处,潜心研读,才有可能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

另外,一篇文章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各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问题的设计还需要与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少是经典作品,对经典的理解常常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再加上有的作品与学生隔着国别、时代的鸿沟,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正如倪文锦教授所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包括阅读动机和愿望、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等,与理解课文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包括对阅读任务情境的理解,展开认知所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阅读活动中所需要的技能水平之间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阅读教学的矛盾。”也就是说,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障碍,它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这二者交汇所产生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深入研读文本的前提下才能解决。

例如教学《祝福》,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参提示,向学生讲授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但事实情况呢?“封建礼教吃人”是成熟读者研读文本后提炼、概括出来的主题,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文章之前,他们并不能在祥林嫂的故事与封建礼教之间建立起联系,也就不可能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如果教师能够尊重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会意识到这样的“直奔主题”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学情去启发学生: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的。那么,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真正死因又是什么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学生探究作品主题会遇到的难题。这个问题一方面明确告诉学生阅读时要“做什么” ——依据祥林嫂的命运变化梳理祥林嫂短暂一生的生活轨迹,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通过祥林嫂每次命运发生变故时鲁镇人们的态度变化,去寻求背后的社会原因,这样才能为探究作品的主题奠定基础。

二、聚焦主问题,推动阅读与思考的深入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简单性、碎片化而言的,是教师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出的能够带动学生整体参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问题。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主问题具有统领性,它能够对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起统率作用。主问题是纲,其他问题是目,只有抓住了主问题,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主问题能“一线串珠”地带动学生深入文本,涵泳、品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思考的学习品质。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例如《社戏》的教学,教师可抓住文本开头部分“但在我是乐土”一句,设置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平桥村是个靠近海边的偏僻小村,但对于“迅哥儿”却是乐土,这是为什么?再以“乐在何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这句话与文末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联系紧密,是打开认识这两大难题的一把钥匙。再如,浙江省磐安中学韦玲珍老师在教授《边城(节选)》的第二课时“小说个性化、创造性解读”时,设计的主问题就是“《边城》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基于这一问题,回顾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评论者的文章、作家创作目的自述、作家的作品系列等,梳理分析出阅读结论是否合理的方法,这样的一节阅读课,围绕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辩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主问题未必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一定是一篇文章教学思考的基点,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构建问题链,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和逻辑链条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是基于文本和学情的,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有内在的结构。

教师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确立主问题之后,应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把问题按不同层次分类,厘清问题之间的层次,构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和梯度性,这样问题链就自然形成了学生思考的逻辑链条。问题链是问题的集合,问题和问题间需要以明确的链接为纽带,或者有因果,或者有递进,或者为并列,使一个个问题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思维。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评》记录了钱老师教授《一件小事》的课例。钱老师在自己的班级授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四个问题:怎样理解课文以“一件小事”为题的作用?怎样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这件小事的重大意义?怎样理解“我”这个形象?怎样看待老女人“装腔作势”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呈阶梯状层层推进,逐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思考、品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对精心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进行逐层解析,研讨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品质。

综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文本,以学生的原初体验为起点,设计优质问题,以主问题为纲,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链,才能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才能够使语文课上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促进,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倪文锦.“焦点阅读” 初探[J].语文建设,20018(13).

[3]钱梦龙,彭尚炯.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阅读思维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