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杜甫的世界

2019-09-10朱志林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漫卷叛军杜甫

朱志林

一、关注注释,读诗明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起读课题。谁来读一读全诗?(指名读)

师:对照注释读一读,你肯定有新的发现。(生自读、指名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衣裳、妻子你读成“yi chang”“qi zi”?

生:古代“衣裳”是两个词,上为衣,下为裳。“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

师:看来呀,学习古诗注释的作用蛮大的,他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下面我们一起读,注意读准字音。

师:注释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理解诗句,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题意。并指名四位同学每人说一句诗意,引导把句子说通顺,说流畅,尽量说生动。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例如:却看——回头看,漫卷——胡乱地卷起,放歌——放声高歌,纵酒——纵情饮酒。)

二、关注背景,催化理解

师:孩子们,学诗有时还要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因为背景能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们知道吗?

PPT出示: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史思明率领20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叛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之久,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旧唐书》),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三、关注诗眼,入情入境

1.“喜欲狂”,因为曾经的苦难

师:同学们,“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无数人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无数人为此背井离乡,到处逃难。公元763年春天,这场灾难终于结束了。同学们,忧国忧民的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收复了叛军老巢蓟北的消息,心情怎样?

生:高兴、喜悦、激动、兴奋。

师:詩人可比高兴高兴多了,比兴奋兴奋多了,所有的高兴、兴奋、激动,诗人熔铸成一个词——

生:“喜欲狂”。(板书:喜欲狂)

师:看屏幕,一起读,注意此时的诗人是欣喜若狂。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听到“安史之乱”被平息的消息,为什么如此激动、如此兴奋,竟然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呢?“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八年中,你知道诗人都过着怎样苦难的日子吗?

“安史之乱”不久,公元756年8月,杜甫从部州前往甘肃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抓获,押至长安,与家人失散,天各一方,不知生死。他在《春望》这样写道(PPT出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一句“烽火连三月”写出了什么?

生:战争的惨烈,到处战火纷飞,兵荒马乱。

师: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什么?

生: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生死的担心。他多么渴望能收到家人报平安的书信呀!

师:可是他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吗?

生:不能。

师:孩子们,诗人愁呀,头发都愁白了。诗人痛苦呀,他不停地挠头,头发都掉了,少了,短了,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此时诗人才45岁呀,本应风华正茂,却未老先衰,诗人的内心该多么——

生:悲凉、悲伤、痛苦呀。(板书:悲。指导读,提醒学生读出诗人的悲凉、忧愁、伤感。)

师:经过漫长的煎熬,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诗人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长安城,在凤翔见到了唐肃宗,此时站在朝堂之上的杜甫是什么样子呢?(PPT出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师:此时,你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吗?

生:杜甫脚上穿着一双就草鞋,又瘦又黑又脏的胳膊从衣袖的破洞中露了出来。像个乞丐。

生:像个流浪汉,逃荒的,逃难的,狼狈不堪。

师:一个“麻鞋”,一个“露两肘”,诗人一路上该经受了多少非人的磨难呀!公元760年,诗人辗转逃难到了四川,一家人生活非常悲惨。(PPT出示: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师:一句“入门依旧四壁”写出了——

生:家中一无所有,生活无以为继。

师:一句“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出了——

生:儿子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顾不得父子之礼,站在厨房门口冲着父亲叫着、吼着、哭着,他要吃饭。

师:作为父亲,面对愁眉不展的妻子,面对哭闹着要饭吃的孩子,此时诗人心里充满了——

生:痛苦、惭愧、悲伤。

师:同学们,“安史之乱”给诗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公元763年春天,这一切都结束了,孩子们,此时的诗人该是多么高兴呀!一起读。

2.“喜欲狂”,因为心中的国家、人民

师:同学们,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他悲己(板书:悲己),他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板书:忧国忧民)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穷苦的百姓大声疾呼。“安史之乱”爆发后,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悲惨的时候,他的目光依然关注着自己苦难的国家、苦难的人民。他被安史叛军囚禁在长安是,曾经这样写道(PPT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十艮别鸟惊心。”

师:诗人为何看见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呢?

生:“国破山河在”,往日亭台楼阁,繁华一时的长安城如今是破败不堪,一片废墟。

生:“城春草木深”,往日车水马龙,人喧马嘶的长安街头如今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生:往日长安城里的人被叛军杀死的杀死了,逃难的逃难了,饿死的饿死了,抓走的抓走了。

师:诗人看到国家遭受的灾难,想到无数的老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他怎么能不悲伤得见花落泪呢?他多么希望这场战乱能够早点结束,他多么希望百姓能够早点安居乐业呀。公元763年春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想到国家从此可以安宁,百姓从此脱离苦海,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一起读。

四、关注表达,咬文嚼字

师:请同学们再自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考、圈画,诗人通过哪些生动形象的词句表现自己内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通过“涕泪满衣裳”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

师:这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高兴的泪,激动的泪,兴奋的泪,喜悦的泪……

师: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泪流满面,诗人“喜极而泣”。(板书:泪)

师:“泪”,泪越多,心越——喜,所以诗人又用了一个字——“满”。(板书:满)

师:高兴得不知所措的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一张张怎样的脸?

生:喜笑颜开,脸上挂满了灿烂微笑的脸。

师:自己高兴,为什么要写妻子?

生:写妻子儿女的喜悦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

师:杜甫是侧面描写的高手,用妻子、儿女的高兴来衬托自己的喜悦。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你觉得诗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

生:“漫卷”。

师:“漫卷”是随便,胡乱地卷起。杜甫是个书生,读书人应该是惜书如命,可是今天竟然“漫卷诗书”,这一举动正常吗?但诗人就是通过这一反常的“漫卷”把自己内心的狂喜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是喜极而“漫”。(板书:“漫卷”)

师:此时的杜甫已經五十二岁了,白发苍苍,竟然要放歌、纵酒,一醉方休,一个“放”字,一个“纵”字足见诗人内心的狂喜。(板书:放歌、纵酒)

师:诗人回乡的速度快不快?(快!)从哪些词看出“快”的?

生:即,是立即。穿,穿梭。下,顺流而下。向,奔向。诗人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襄阳,奔向洛阳,弹指间已经回到了故乡。

师:你知道诗人杜甫此时身在何处吗?四川梓州,就是现在的三台县。(指课件中的地图)

师:巴峡、巫峡在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境内,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诗人还乡,经过三省一市,真可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有诗为证,诗人曾经在成都写过一首《恨别》,其中有这样四句:“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断老江边。”

师:读到这句诗时,有很多人还会想到杜甫的好朋友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PPT出示并师生齐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在这首诗中,李白用什么表达了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的喜悦心情的?

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杜甫用什么来表达他内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在喜讯忽传之际,杜甫一高兴,现实主义诗人也浪漫了一把,李白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日行千里,杜甫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瞬间走了四千里。此时的杜甫比彼时的李白高兴多了。

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表达喜悦心情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在杜甫的诗中,速度都能表达心情。(板书:即、下)

五、关注朗读,诵读积淀

师:清人浦起龙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明代文学家王嗣爽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在同学们的眼里,此诗字字都有喜悦意。理解得好,还要读好。(指名读)

师:朗读不仅仅是用嘴,更要用脑。用头脑去思考,去想象当时的画面。读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的归心似箭。(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习诗歌,要读好,理解好,体会好,还要背好。大家试一试。(生练背)

师:让我一起背一背杜甫的这首“生平第一快诗”,再一次感受诗人心中的痛快、喜悦。

六、关注课外,打开视界

师:同学们,“杜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实录。课后,希望同学们走近杜甫,走进杜诗,从诗中去感受一个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杜甫,从诗中去感受一个与祖国、与人民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的诗圣杜甫。下课!

猜你喜欢

漫卷叛军杜甫
登高
鹧鸪天·也拟疏狂似旧时
以人民的名义
那么晚的所见
漫卷的黑像中秋飞舞的蝶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