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治未病”谈脾胃病的防治

2019-09-10陆智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张仲景治未病胃气

陆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今天,医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医学上治未病的这种思想开始慢慢受到重视,它已经变成人这一生不可或缺的功课,在同时,治未病也被国际认为是一种很先进超前的思想,在中医上,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是来源于《皇帝内经》,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治未病的思想更加的完善和趋向成熟,在治病方面应该先防病再治病。治未病的本意就是在中医的理论的指导下,在饮食起居、调节情志、运动等方式方法的调解下,在经过中草药的辅助调理来调节人身体的体质,使人身体内的阴阳两气得到平衡,这样可以让身体、精神上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和面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从治未病的方面对脾胃的防治进行讨论。

一、未病先防

在没有生病的时候要怎样去调理脾胃然后做到防病于未然呢?这还要针对到具体的状况。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找到他虚弱的地方去滋补便可以了,但是不能过于油腻,不要呆滞肿胃。如果身体并不虚弱,虽然不需要用药物进行调理,也要适当的做一些饮食或者身体上的调理。要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肉为补,五菜为充”安顿按量,食用丰富具有营养,容易被消化。不要挑食,不要吃的过饱,不要吃变质的食物,不要吃过于生冷的食物,都要坚持长期食用,不能够疏忽大意,只要人的脾胃没有疾病,那么气血可以得到很好地滋养,邪气不能生成,外部的邪气难侵入,就不会得病。

二、既病防变

这方面里,每一代的医学家都很重视脾胃的调理,并且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对保护胃气十分的重视,并且把胃气强当成疾病不会传播的内在依据,所以仲景一直把护理胃气当成防止病情转变的根本。

仲景在治疗气血失调的时候,把治疗的根本定在建立中气上,以小建中汤为主;治理胸痹应该用人参汤滋补;用大建中汤治疗腹满寒茄;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狭饮病。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要力》中说道“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又说道“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合利,精神乃局”

历朝历代的中医学家都很注意脾胃的调理和防止病情的转变,就连强调补肾的张景岳也说“能治排者,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所以在脾胃的调理和防止病情转变方面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临证时,需要知道脾胃喜欢燥不喜欢湿,牌是阴土,升就会健,胃是阳土,降就会和,一定要看清这个病偏重于牌还是胃,哪个轻哪个重,在使用药物方面,要投其所好,回避其接受不了的药物,或者升或者降,或者燥或者润,治法虽然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调整阴阳两气,滋补偏重,目的都是统一的。

不要经常使用也不要大剂量的使用太苦或者寒气太重的药物。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或者大剂量使用,要与保护胃气的药物一起服用。所以张仲景会加上大枣在十枣汤中。

在使用滋补一类的药物的时候,应该通补,不适合守补,古人会与异功散中加入陈皮,在麦门冬汤中加入半夏,都是因为这种意思。

三、病后防复

在手术后病情复发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情志不调等。这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在中医的古籍中最早提起这一方面的是《素问·热论》,里面说道“病后少愈,食肉必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到了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对于病后防止食复更加注重。书里说道“病人脉己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里就是指对饮食进行合理的调养,是防止食复的首要方法。

在病情康復之后,要防止吃一些类似于鱼肉、虾肉、鸡肉、鸭肉这一类的食物,时刻对病情的发展和身体各功能的状况进行观察并适当对调养方案进行调整。应该在食物上选择一些适合的,营养丰富的有助于尾部消化的食物。如果胃部虚弱的人,应该把进食的量从少到多慢慢增加,由稀食慢慢过渡到浓食,菜色从素菜慢慢过渡到荤菜,不要过于着急或者强行进行滋补。有一些高热刚退下的人,应该选用一些润燥生津、清热养阴的食物。比如西瓜、绿豆、蜂蜜等一些寒凉类的食物。

治未病是一种由中医提起的一种特别的概念,它主要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这几个观念为根本。它与现代的一些生物时间医学相类似。在《黄帝内经》中也以“天人相应”“四时五脏阴阳”作为根本。它们都把未病先防作为根本,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方法,但都是从饮食、生活起居、情志方面去进行调整的。当人的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饮食健康的时候,身体就可以更好的去适应四个季节阴阳两气的消长,这都对脾胃的防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张仲景治未病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