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渗透

2019-09-10陈好胜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主要措施高中历史价值观

陈好胜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改与素质观念的渗透,“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级以及各个学科。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培养的三维目标之一。本文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探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渗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价值观;主要措施;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主要思维,对人的行动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正确价值观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即将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发挥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审美意识、法制意识以及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爱国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教师要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以历史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例如,在经济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极其繁荣的时期,那时国家富强,百姓安定,各国甘愿俯首称臣,纷纷前来借鉴治国方法;同时,在科技上,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诸如四大发明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推动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在军事上,我国人民以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品质一次次抵御外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他们在国家军防上殚精竭虑,献计献策。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此类素材,能够反映我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都有又十分辉煌灿烂的时刻,并且影响至今。教师在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将其制作成视频,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作为历史课堂的导入。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相关内容时,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播放“凇泸会战”的相关视频,表现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决心与毅力。以此视频为基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震撼敢烘托悲壮和肃穆的氛围,让学生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传授知识,教师在选择历史素材制作视频时,要以历史事件的感召力为主,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心底的爱国意识。

二、审美意识的熏陶

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是美育的载体,美育是历史的直观表现。教师要从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以美的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教师要从人物美、艺术美、社会美三个方面,展现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美。例如,在展现人物美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商鞅变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关于商鞅的小故事,体现商鞅言出必行的良好品质,启发学生对于人格魅力的思考;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颜真卿、王羲之、黄庭坚等书法家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黑板上,还可以播放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充分展现我国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成果,让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体会历史中的艺术美;教师还可以对比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在交通出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体会社会之美。第二、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语调要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时而轻松活泼,时而庄严肃穆。此外,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注意美的元素,注意格式美、书写美、画面美,让学生赏心悦目,以教学形式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法制意识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在讲到“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思考。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法制的社会,人们受到了怎样的迫害?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法治制度并不健全,那时社会动荡,“四人帮”横行,底层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师以此为例,体现民主法治的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鸦片战争时期和现实社会一些吸毒人员的视频或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吸毒的危害性,以此为基础,教师讲解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此牟利,鸦片大大降低了我国军队的战斗力,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在新中国成立后,与禁毒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渐成型,我国吸毒、贩毒的人数越来越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法制形成前与形成后的社会状况,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道德意识的培养

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分析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最高体现。教师可以用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渗透德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不能仅仅讲述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而应当从历史事件中反映出道德品质。例如在讲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邓稼先的名言作为课程的开场:“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帶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接下来,教师可以讲述他的故事: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登上回国的轮船,他在原子弹研究工作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谁?教师以邓稼先的名言和故事作为导入,顺势讲解建国后我国的科技成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以“科技+人物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进行挖掘,最后,教师可以在下课前的五分钟进行提问:通过这节课,大家从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得到哪些启发?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在钦佩之时,学生自然会以他们为榜样。

结束语

爱国意识、审美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是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寻找素材,以典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载体,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雅琴.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教学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爱国精神的弘扬[J].新课程(下),2019(02):47.

[2]凌洁.探讨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历史价值观的养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182-183.

[3]戴加平. 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之我见——以对1946-1949年国共内战的认识为例[J]. 历史教学, 2010(8).

[4]陈辉[1], 王子涵[2], 何俊[2].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价值观养成——以高中历史必修Ⅲ《文艺复兴》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 2017:18.

[5]邓雷明[1].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 2014(7):57-57.

[6]叶新红. 架构心灵桥梁, 扬起情感风帆——谈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3(2):16-19.

猜你喜欢

主要措施高中历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