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分析及优化策略*
2019-09-10范牡丹
范牡丹
摘 要: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教师教育培养活动贯穿于高校教师聘任、考核以及晋升的整个职业生涯,对教师自身、高等院校以及高等教育都有重要作用。以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为着眼点,分析开展教师教育培养的必要性,介绍当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总结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调整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61-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bear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eserve of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run through the entire career of college teachers' appointment,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ers themselve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mode of college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 as the focu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eacher education,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model,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model. On this basi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idea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ining.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professional ethics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急需补充师资力量,教师教育培养的时间与空间也受到明显压缩,教师教育培养工作流于形式已经成为常态化,严重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对高校和教师的发展也造成明显制约。此外,现有的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依靠传统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流程,都没有做出适应性调整,很难满足当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师资力量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从教师招聘、考核、评价、晋升的整个过程入手,利用科学完整的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师的全面提升,从而为高校发展夯实基础。
一、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开办各类教育的前提条件。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推动高等教育进步为目标。教师作为一项职业,直接与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接触,教师的的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得到怎样的发展,所以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提升教師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
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但是教育水平大多比较欠缺,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以往的受教育过程缺乏专门的教育技能训练,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系统性的教师培养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展开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及早适应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特别是部分高校内部开展的“传”、“帮”、“带”活动,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新入职教师可以快速掌握更多教育教学技巧,能够尽早独立妥善地处理一些突发问题[1]。实际上,科学高效的培养模式还能进一步开阔教师视野、培养教师的科研品质和学术道德,有利于高校教师养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会在日积月累中渗透在教师的职业习惯里,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
(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
国运兴衰取决于教育,而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所以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需要从教学管理、德育建设、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联合推进。开展教师教育培养工作,是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全新的发展模式、科学的管理手段去引导督促高校教师实现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在这里,教师教育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在工作目的方面是统一协调的。教育培养工作提升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还能转变教师的思想意识,使教师对教育事业有更高的热情,对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有更强的接受意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也会有更好的创新表现。
(三)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数量急剧增长,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科研学术突破发展的前沿阵地,所以校际竞争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方面。开展教师培养工作,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科研、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引导,有利于高校建立起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2]。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良好的院校文化和职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优质师资也能反过来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优秀教师在为学生传道受业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及时解学业之惑,解能力之惑,解思想意识之惑。这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维护校园生活的健康稳定,也是高校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二、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
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工作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也直接决定了教育培养水平十分有限,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培养的根本目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立起了“职前-入职-在职”分阶段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看似贯穿了教师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但在实践中有更明显的流程化倾向,操作性和实效性都比较有限。
(一)教师的职前教育
高校的教师队伍由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甚至不同学历水平构成,虽然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相比更具复杂性,但师资大多来自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受到的职业性教育十分有限。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是实现了由学习院校向任教院校的简单转移,身份也是由受教育者直接转变为教育者,中间基本没有任何过渡。所以对于多数高校教师而言,所谓的职前教育实际上就是自己单纯的受教育过程,职前教育的内容基本就是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知识结构几乎取决于就读院校的培养计划,很难建立起作为教师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此外,非师范院校基本只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高校教师很难在学生时代接触到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知识,更不用说通过大量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了。
(二)教师的入职教育
为确保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我国任何阶段的教育在补充师资力量的过程中都会开展入职教育活动。高校是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巨大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所以对教师的综合水平有着更高要求。为了使新教师尽快了解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尽早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以及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深入开展相关教育培养工作成为高校与教师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自1996年起,先后出台数十种规程、条例来规范和监督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工作[3]。这些章程细则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考核等各个角度对高校教师的入职培养工作进行管理和引导。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涵盖了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道德等各种能力,从理论层面来看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对教师培养的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教师的在职教育
教师是一项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学习的职业,所以对教师展开行之有效的在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我国当前的教师在职教育也是最为完善的教育模式之一,教育效果非常直观。在职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个是学历教育,另一个是教师教育。前者主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在职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努力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比较常见的有报销学费、减少课时数、提高职称和待遇等鼓励方式,对在职教师而言是一种比较实惠的教育培养方式。后者则是通过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来形成带头示范效应,从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水平。像江苏省的“青蓝工程”、上海市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都是针对高校在职教师开展的专门性教育活动,这类工程通常在完善的激励竞争机制下,有利于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
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培养的必要性,尽管当前相关部门机构已经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给予教师教育培养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现有模式收效甚微,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工作依然存在维度缺失、专业性不足、形式陈旧等典型问题。
(一)教师教育培养的維度不完整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所以既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兼顾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的特质和条件。简单来讲,教书要有技巧,育人要有师德,对院校组织要认同和忠诚,对学术研究要谨慎踏实,对自身发展要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这五个维度基本涵盖了高校教师在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培养很难完整地覆盖这些方面,大多过于倾斜和侧重,容易导致教师各项能力发展的不均衡[4]。比较常见的是重教书而轻育人,重学术而轻思想,很多培养活动只是以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为目标,以科研学术的突破为重点,与高校所追求的“立德树人”相去甚远,这就忽略了高等教育的实质和目的,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对教师成长,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二)高校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不足
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有专门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各级各类示范院校,却没有为高校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高校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基本就是以学历和专业为基础,然后对学术、科研等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限定,以此筛选出符合高校要求的教师。这种选拔方式实际等于在假设学历高、科研能力突出者必然能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实际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02,基本可以判定科研和教学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科研学术能力突出并不代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背景下,不仅高校教师培训的先天条件严重不足,还会对教育工作产生明显误导,即高校教师教育培训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工作时间短、内容简单、模式陈旧,容易流于形式,明显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三)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性较低
我国现下的“职前-入职-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总体来看更像基于流程操作的教师选拔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无法有效识别应聘者的教学能力,也难以在后期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给予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足够的关注,总体比较热衷于探索教师培训教育的不同模式。像美国的暑期学校、英国的教师中心、日本的教育大学都是能夠独立运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5]。也有学科教学和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的“研训一体”模式,有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的“高校本位”模式,也有高校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行组织培训活动的“校本”模式。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各种培养工程大多属于比较零散的校内活动,没有专司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机构,更没有全面性与个性化兼顾的教育培训模式。
四、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要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切实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教师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展开引导和教育。教师教育培养要从内容、形式、流程控制等各个环节入手,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创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培养的内涵。不断优化教育培养模式,为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条件。
(一)拓宽教育培养的内容范围
教师培养必须以育人为基础,以教学为主线,强化组织认同和学术建设,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无论是入职教育还是在职培养,要着重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一方面使教师加强对个人道德和个人修养的管理,以此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典范,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树立起“育人”和“教书”并重的职业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政治可靠、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综合性人才。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是教师保持专业前瞻性的基础,能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也是教师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对院校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忠诚,有利于教师建立积极向上的教育态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职业倦怠,因而也是教师教育培养的工作之一。此外,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必然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工作应当对此有所涉及,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要想切实提高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总体水平,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适应广大教师多样化的提升需求。除了传统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养”模式以外,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继续教育机构应当承担更多责任,为高校教师的教育培养提供相对统一、完整规范的教育培养选择。“导师制”、“教师工程”等校本培养方式能够立足院校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各项教育教学资源,并且兼顾低成本和高时效的特点,所以是开展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选择。教师教育培养要在专题讲座、培训竞赛、教育课程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线上教育培养产品,以便高校教师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6]。此外,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符合教师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制定科学完整的教育流程
高校教师教育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所以整个流程必须以凸显培养效果为导向,注重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既要充当教师选拔的工具,又要成为教师进步的动力因素,这就需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完善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评价制度、加强管理监督。教师培养教育要实现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的提升,要实现科研能力和学历背景的进步,也要达到促进职业与个人发展的目标,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学院、教育机构等多方考核评价,生成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然后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聘任、考核、晋升直接挂钩,形成激励机制,反过来督促高校教师主动接受教育培养。在整个流程中,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门的管理监督部门,形成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从而保证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和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社会各界对高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高校师资持续高速补充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对高校教师已经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逐步转变。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针对高校教师展开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现有的教育模式也是过于陈旧单一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工程,不是依靠一两个培养工程就能实现,更不是听听讲座、写写总结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弥补当前教育弊端,优化创新培养模式,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认真梳理现下教育培养的整体情况,踏实做好相关改革创新规划,努力落实各项教育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校教师教育培养一定会成为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勇,赵立红.高校青年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24-125.
[2]张利红,梁英波,刘洁辉.实践导向视角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26-27.
[3]韩英军,王晓阳,连红军.教育国际化视角下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2015(4):159-160.
[4]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
[5]王瑾,苟军平,刘建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培训优化策略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31-33.
[6]王晓玲,陈松.提升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8):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