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工程热物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9-09-10岳晨韩东马战胜
岳晨 韩东 马战胜
摘 要:近年来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我国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而“工程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文章主要就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科“产学研”协调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涉及的一些考评制度、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可能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为我国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5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talents for our societ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 enterprises. The discipline of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 holds a stro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hidden danger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guidance and so on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by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experience and explore possible solu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一、概述
人才培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四大主要职能[1]。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根据学科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格局。经过近40年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科技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3,4]。随着我国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度融合,其发展水平和合作领域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工程热物理”学科是高等院校具有强工程应用背景的重要学科方向,大部分工程热物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培养阶段都接触过或者从事过与“产学研”相关的科学理论或者应用研究工作。
近年来,随着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宽,其相关“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企业从其合作过程中了解到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对提高其科技竞争力的巨大作用[5-7]。因此,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各高校也在不断开展学科教育改革和调整战略工程,以适应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以高校工程热物理学科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例,如何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适合社会需求,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培养成效,值得探索研究。
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40年内,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在校人数增加迅速。尽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对应用型高等人才培养经验不足,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应用型人才还不能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水平专业领域应用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企业仍亟需大量应用型高水平人才,而这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我国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近年来的摸索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国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先进经验的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
英国在中世纪就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其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通过政府领导和推进,包括一些专项合作计划模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和成果转移及信息交流模式。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主要采用的是“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8],学生需要先在企业实践学习,之后再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再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
在美国[9],产学研活动也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美国政府通过政策工具,实施多样化的公共政策,加强引导产学研合作,例如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评估体制,通过定期绩效评估为后期资助提供依据,在规制性政策方面,给知识产权以充分的法律规制,明确了不同资助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为通过产学研培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保障。
在德国[10],为了满足产业结构更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自19世纪开始建立专门的工程师学校、高级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来满足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过程对这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更偏重应用技术,培养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术的“桥梁式”人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
在日本[11],产学研人才培养是其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和企业也有共同培养创新型高等人才的需求。一般采用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的模式。与英美的产学研发展模式相同,日本政府也为产学研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完备的法律政策,为产学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政府更强调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对具有成果转化的项目有很大的支持力度。
从上述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等人才的现状可知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国外政府对产学研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均较大,欧美国家更强调通过工程应用培养协同创新人才,高校自主权较高;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研发成果的實际转化;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重视。从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上述这些均可为我国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然而考虑到我国科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基数大等实际国情,不可全盘接受国外的“产学研”合作经验,需要结合我国实际,不断革新除弊,改进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成效,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
三、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前工程热物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热能转化的规律和应用,作为一门技术科学类学科,其主要二级学科方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该学科是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学科,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分支。目前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对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能源利用与转换领域动力工程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不同高校根据其师资力量和前期科研积累,设置有全部或者上述几个相关研究方向,并且在其相关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研究特色。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不断紧缺,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人们开始加速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可行的深度节能减排技术,在探索这些能源利用与转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一些新的工程热物理专业方向和实际问题,而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依赖大量具有工程热物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国范围内高校在工程热物理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高等人才进行了分流培养的模式,对学术类高等人才更加倾向于理论深度培养,对应用类人才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学时,并在考核要求上进行区分。然而由于该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很难把握两者之间的界限;此外,由于高校培养体制对高等人才培养年限和目标的要求较为固定,与实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目标也有所不同,而且存在部分科研失败的风险,尽管也体现了对高等人才的培养,但如何对其进行合适的评价仍需要细化的规则。
由于目前国内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培养规模大,仅通过高校单方面还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产学研实践培养条件;而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或管理过程中尚存在大量工程热物理实践问题亟需深度挖掘和解决;而且,在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涉及到大量产学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问题,例如与学生论文发表挂钩的毕业要求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公布尚存在需要协调的地方。
目前高校工程热物理专业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数量还远远小于实际的需求,合作水平也较低。一方面高校更加强调高等人才科研培养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认为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水平低,没有纯理论研究“高大上”。而另一方面,企业尽管有大量的“工程热物理”问题需要解决,但其更关注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中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不对等,在产学研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也值得深思。
由此可见,工程热物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实践培养过程中,尚存在大量体制、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等相关问题亟需解决。
(二)可能的解决对策
尽管我国政府大力鼓励产学研合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部分高校师生对通过参与产学研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在产学研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对师生的考评制度差异较大,如部分985和211高校多倾向于对师生学术理论的创新研究,更加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国家重大项目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项目、论文等指标容易量化,而产学研对培养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却较难量化其考评指标。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师生通过参与产学研活动进行的人才培养得不到高校考评制度的认可,高校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尚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还有必要继续改进高校考评制度的灵活度和多样性,加强师生参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激励手段,特别是高校应增加对产学研培养人才模式的鼓励,除了高校的考评制度,还应在应用型培养人才的考评机制中,增加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培养人才的考评认可度的比重。
工程热物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待培养人才会接触到企业大量相关专利、工程核心技术等企业机密,此外还会发展出许多新的专利技术和工程技术。目前我国的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尚存在一些立法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一些鼓励高校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对高校、待培养人才和企业的义务不明确,各方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机构的立法尚跟不上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的步伐,执法人员办案速度和效率也偏低。许多侵权案件经常出现,又不能被及时处理,挫伤了校-企各方的积极性,阻碍了合作模式的持续创新。今后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各主体的分工、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的优势。
通过上述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可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巨大。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日益关注其在产学研活动中的作用[12,13]。与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的纯市场行为推动产学研模式不同,我国同时重视市场行为和计划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攻关难题,需要我国政府的合理规划和布局,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在解决科技问题的同时,能够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例如,我国政府目前组织构建的校企产学研联盟,并通过长期跟踪服务的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顺利发展。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政府推动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力度,增加长效跟踪服务制度,包括从企业难题的征集、高校专家筛选和高校对口科研方向对接等方面提供服务,以期提供更佳的长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我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科由于是典型的应用类专业,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产学研协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水平人才,而且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培养基础和条件。我国政府、高校、企业应从政策引导、考评激励和法治立法等方面继续加强紧密合作,确保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殷翔文.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1-2.
[2]赵冬梅,赵黎明.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28-31.
[3]申志兵,张君涛,梁生荣,等.地方性行业院校全日制专业型碩士研究生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17(06):182-183.
[4]张学敏,侯佛钢.从“适应”迈向“引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J].江苏高教,2018,8:30-34.
[5]李聪,李传常,李微,等.能源新形势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4):158-159.
[6]林宗虎.能源和动力工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多相流热物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0,36(6):359-361.
[7]邵霞,潘剑锋,唐爱坤,等.突出能力培养的工程热物理专业综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38-51.
[8]仇新明,韩锦标.英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8,5:71-74.
[9]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审视[J].高教探索,2017,5:71-77.
[10]任晓霏,戴研,莱因霍尔德·盖尔斯德费尔.德国双元制大学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之路——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双元制大学总校长盖尔斯德费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5,9(5):5-8.
[11]李晓慧,贺德方,彭洁.美、日、德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启示[J].科技导报,2017,35(19):81-84.
[12]关志民,曹忠鹏,陶瑾.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支持作用与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268-275.
[13]谈毅,仝允桓.政府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与模式比较[J].科学研究,2004(4):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