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攫取小学语文教学的“情绪智力”效益
2019-09-10贺萍
贺萍
“没有情趣的渗透,就是缺乏智力的教学。”尤其对于启蒙教学来说,把“情趣元素”积极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在“情趣智力”作用下,把小学生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并且不断放大令人期待的良好教学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活跃氛围和激发情趣中不断提升教学质效呢?笔者立足于基本情趣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角度,拟就情趣化课堂导入、情趣化课堂教学、情趣化学生体验和情趣化多元评价等方面,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在新课程理念这一大背景下,学生不仅拥有无可置疑的主体学习地位,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更是衡量课程教学有效与否、高效与否的根本标准。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呢?这是一项知易行难、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从教学探究中认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并且不断放大良好的活动效应,这才是切实有效的根本之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呢?或者说,如何让课堂教学“活”出精彩来呢?笔者立足小学語文教学实践这一角度,主要就如下几个方面,试作出与之相应的粗浅性阐述。
一、重视课堂教学导入,充分发挥先声夺人的正强化作用
于漪教师强调指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强调“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课前导入”虽然简单不过几分钟时长,然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这不仅是无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更是“文之开篇”“曲之前奏”,能够迅速地调整课堂活动情绪,把课间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并且有效激发活跃的学习状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火苗,从而为开展健康有效、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课堂导学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途径和形式,比如“背景介绍导入法”“前后联系导入法”“课题破解导入法”“多元演示导入法”“悬念设置导入法”和“故事情境导入法”等等,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因需选择、灵活运用。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这一平台,直观生动地演绎了如下画面:有一个小朋友不慎在野外走丢了道路,他四处张望,一幅非常着急的样子……笔者在大家观看后提问如下:“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这位小朋友呢?或者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同学们纷纷地献计献策,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既有效激发情趣,又水到渠成地引入了课堂教学。
二、灵活调整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存乎一心的灵动性作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良好秩序,然而,这种秩序既没有铁律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是应当且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等实际需要情况之上。就小学语文课程活动而言,每个学期下发的《教学参考用书》等一些教辅资料,仅仅是“供(语文执教者)参考”之用,但它并不是固定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自主灵活地调整教学秩序,从中收获“应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实质性效果。以《草船借箭》为例。从“第一教时”开始,笔者没有从传统模式的“学习生字词”入手,也没有按部就班地遵循“为什么借箭?—借箭经过如何?—借箭结果怎样?”这一自然发展的顺序,而是鉴于小学生对这一古典名著小说故事比较熟悉,直接地让他们在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个体读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进入相互之间的“自由复述”与“自主评价”程序。在这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我对照”与“相互修正”,能够自主地“发现、改正、认知”一些字词句、文本结构等,最后在师生共同的“总结与提炼”中较好地完成了课时教学任务。
三、努力促进学生参与,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
就教学质效这一方面的问题,有教育业内人士曾经说过:“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教得再好,却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学得好。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学用结合中获得实际感悟,尽管教学效果暂不明显,却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并且能从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逐步地体现出来。”以《晏子使楚》课文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地进入课堂教学程序,而是首先把“楚人三问(在城门入口处、初见楚王时、在外交宴席中)”直接地提炼出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一一地思考并问答这些问题。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分别获取著名的“晏子三答”,以此通过“自我对照”形式,来切实体悟主人公晏子的善辩思维和语言技巧,为他们留下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和难以磨灭的痕迹。再以《詹天佑》教学为例。笔者让小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实际感悟,动手画出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青龙桥附近线“人”字形路现设计的简示图。经过个体思考和相互合作,小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画出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竖井开凿”这两种方法,却对“人”字形这一线路设计难以认知和完成绘画。最后让他们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下观看实际通车情况。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注重施以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再接再厉的激励性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及其学习情况作出与之相应的评价活动,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教学评价应始终本着“以人为本、战略指向”这一指导思想,以多元化评价为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充分发挥它的“诊断与导向”“激励与启发”“改进与创造”等基本功能,为推进学生的个体进步和潜能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多元化评价”的聚焦点,集中地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以《将相和》课文为例。笔者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组织小学生对“某些人物形象”开展个性化评价活动。就在教师把“深明大义”这一评价语送给蔺相如时,有些小学生对此表示出质疑之意。他们认为,蔺相如虽然对廉颇的骄横行为主动“避让”,却没有积极主动地作出解释;而廉在获知蔺言后立即去“负荆请罪”,正是出于“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质朴思想。细细想来,这种质疑的确符合史事,值得我们肯定与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导入、调整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参与、实施多元评价”等,是激发学习情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本之法。我们应以此为基础,不断地丰富、完善与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71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