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2019-09-10黄一宽
黄一宽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一)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比如省参赛课《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五年级上册),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面,让学生了解众多民族的民族特色,容量颇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拟定学习目标,围绕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饮食这四个方面来一次民族风情游。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对所选择的民族进行了初步了解和探究,并选派一名代表“当导游”,引领大家走进“各具特色”的民族。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各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又让学生懂得了要本着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少数民族交往,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才能和谐共处,从而升华本课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三)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習惯。一名老师在上《安全回家》这一课时,巧妙地创造了一种情境:一幕有趣的动画剧《新龟兔赛跑》吸引了同学们。此次小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因为他撞小孩、闯红灯等行为险些酿成悲剧,从而自然地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安全回家最重要”。
(四)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 例如福安实小的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这儿的农产品》这一课时,就从他们福安的地域特色出发,充分发掘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如:生姜、水蜜桃、柿子等,这些农产品孩子们见过,尝过,他们介绍起来得心应手,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有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一)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三)接受式的教学策略
一名教师在教“节约每一滴水”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滴水”小实验,让学生静静地观察,一分钟会滴走多少水?
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实验漏斗,当水滴越聚越多时,学生震惊了。紧接着,教师再以课件展示“积少成多”的结果——照这样的速度,10天就会滴走一吨水……直观的实验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几种教学策略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说,这几种教学方法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时又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