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秉林:让人人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2019-09-10杨静

教育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人师延安公平

杨静

我的教育梦: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人人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钟秉林

钟秉林的名字后面有一大串头衔,但他最在乎的是“教师”。

钟秉林与教育结缘已久。1969年,初中毕业的钟秉林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延安插队,在延安当起了代课老师——半天劳作、半天上课。在那间四个年级在一起上课的简陋教室里,钟秉林首次体会到为人师的幸福。1977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毕业后,钟秉林留校任教,站上了高校的三尺讲台,他用几十年的时光和经历来诠释为人师的理念和情怀。

延安的四年插队生活,让钟秉林对农村教育有了特殊的情感。对农村教育的直观感知,是他多年来关注教育公平的原动力。他认为对农村孩子进行政策补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要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必须那么去做。钟秉林看重教育公平,但他反对以教育公平的名义搞教育的“一刀切”——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理想的状态是人人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几年下来,钟秉林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了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为他日后走上高校管理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9月,钟秉林奉调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司长。那段时间里他全国各地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启动并实施了21世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教育管理类论文30余篇。

2001年4月,钟秉林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校长,他形容这一转型是教师职业的“归位”。当时,正值北师大百年华诞,在国内高校竞相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形势下,北师大人求新思变的心情十分迫切。一时间,面对“师范性、学术性、综合性路线,哪一条更适合学校发展”的问题,众说纷纭。钟秉林认为,北师大要在保持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时代转型,就必须明确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由此,钟秉林带领北师大团队走上了一条“培养研究型、探究型教师,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高端需求”的新路。

2012年,由于年龄原因,钟秉林离开了北师大,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一职。此时,他面对的不只是高等教育,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系统。钟秉林和他的教育学会团队通过校长论坛、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把大中小学聚到一起,共同谋划教育改革。

人生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给钟秉林带来了不一样的舞台。虽然人生的角色在變,但他对教育的初心未变。“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人人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钟秉林的“教育梦”。他认为,“教育梦”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人师延安公平
延安的故事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必须公平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